盛夏的黑水地區是充滿活力的,特別是在人口越來越多的核心地盤庫頁島上面,經過這些年來篳路藍縷的發展,這個小小的社會已經初步形成了體系,同時各據點也在行政、經濟和軍事等手段的捏合下,漸漸牢固地綁在了一起。
雖然黑水港是全地區第一個興建起完備城堡——至今也是唯一一個——的定居點,同時也是本地區最重要的工業中心:擁有造船廠、木材加工廠(含伐木場、木材烘干窯)、煤礦(含洗煤廠、蜂窩煤廠)、煮鹽場、建筑材料廠(含磚瓦輪窯、石灰窯、水泥窯)等多家企業,但大泊港在經濟和人口上無疑是超出許多的。
首先是人口,截止1648年8月,大泊港的常住人口已經突破了四千,分散在了周圍七八個自然鄉村內。值得一提的是,這些人里的手工業者的比例相當高,泥瓦匠、木匠、鐵匠、郎中、篾匠、首飾匠人等等一大堆,幾乎全是被全家擄掠后運抵這里的。
他們如今在大泊港穿起了皮衣、住起了帶壁爐和暖炕的大尖頂式磚瓦房屋、經常還能吃到魚肉,除了氣候不太習慣之外,生活水平倒也比山東那個亂世強上了不少。時間一長,很多人便也淡了尋機回大陸的心思,慢慢地接受了現狀,開始在大泊港內扎根生活了起來。
在生活了數年后,他們中有的人經動員后舉家登船前往傳說中人人有地分、頓頓有肉吃的東岸本土——這可不是開玩笑,黑水地區現在有部分多年前移民到東岸本土的明人,他們現在又被本土的移民部派遣回了黑水地區做移民工作,親身經歷本身就很有說服力。
當然也有很多人不愿意再折騰前往東岸,畢竟那里實在太遠了,但這個時候就要看上頭如何甄別了,如果是東岸本土缺乏的手藝人,那么對不起,你可能要被強行“請”去;如果不是什么急缺的人手的話,現在東岸政府也開始尊重你的個人意愿了,你可以就地落籍在黑水地區,但具體哪個城市需要上頭來調劑,個人可以表達意見,但沒有太大的自主權。
四千的人口在常年氣溫較低的寒溫帶已經很嚇人了,特別是每年夏秋季節的時候,這些地區還會接納數量可能多達兩萬之眾的流動人口(等待冬春季節登船南下的移民),大泊港的城區范圍雖然一擴再擴,但仍然不堪重負。因此,考慮到一場嚴重的疫病就可能讓這里的人口報銷掉一半,經魏博秋申請、邵樹德批準,黑水開拓隊從大泊港向北沿著狹長的山間河谷地帶設置了一連串的村落,并最終在后世南薩哈林斯克的原址上設置了一個管理這些屯墾村落的機構:南庫頁墾殖局。
南庫頁墾殖局管理著從南薩哈林斯克到大泊港這段肥沃的山間河谷地間多達20個屯墾寨子、超過二十萬畝農田,他們甚至還擁有一支組建起來的武裝力量:南庫頁守備隊(員額四百人,其中步兵三百、騎兵一百),基本上算是有效統治了這些地區。
每個屯墾寨子內只有村長及少數村民等寥寥數十人是常住居民,另外數百人都是臨時性居民,即他們都是等待登船的移民。這些人一般都是春天到,深秋走,中間半年的時間就在寨子里侍弄莊稼,以“賺足”自己路上的口糧及其他花費。東岸人不指望這些人在種地的時候有多上心,只要每畝地差不多能收點就行,積少成多下來對一直飽受缺糧之苦的黑水地區來說,也是一筆不容忽視的糧食進賬了。
每年10月份中旬這些人陸續開始登船離開后,各屯墾寨子的留守人員(常住居民)就開始出外打獵、割草,同時最后晾曬一便谷物,為過冬做足準備。而一般等到第一場大雪降臨后,各寨子也將封閉寨門,等到來年開春后才再度開啟。如果有什么緊急事務,各寨子之間靠雪橇聯絡,倒也還算是方便。
今年這幾個寨子的常住人口又得到了一次補充,其來源主要是今年以來在山東前線與清軍交戰后傷退下來的官兵,計有1275人,幾乎全部都是喪失了部分或全部勞動能力的傷兵(受傷后被截肢,主要來源于挺身隊系統)。其中,明人501人、波蘭人229人、科薩黑人208人、韃靼人109人、日本人106人、山丹人96人、朝鮮人2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