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向前身軀一震,驚訝的看向鄭青云。
他沒想到,鄭青云居然真的打算接下鋼管廠這個爛攤子。
要知道。
國有企業改革的問題,本身就是一筆糊涂賬,這些年不要說信訪局了,就算是縣委縣政府,也搞不明白這里面到底有什么貓膩。
結果鄭青云卻要介入這件事里面,他是不是瘋了?
“局長……”
張張嘴,劉向前欲又止。
鄭青云卻擺擺手,隨意的說道:“把老人們的材料都接下來吧,咱們準備開始調查。”
“是。”
劉向前沒有再說什么,只能照做。
畢竟鄭青云才是信訪局的一把手,那些下崗工人們聽到鄭青云的話,頓時歡欣鼓舞起來,他們是真的高興,終于有人愿意管這件事了。
“大家先回去吧。”
鄭青云看著眾人,緩緩說道:“年底之前,我一定給大家一個答復。”
國有企業改制的調查,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光是查閱各種資料就需要一定的時間,還要聯系相關部門了解情況,鄭青云很清楚,這絕對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好,謝謝您了。”
這些工人們倒是也明白事理,紛紛點頭答應著。
鄭青云也沒有再說什么,便讓人把他們送出了信訪局。
來到樓上,鄭青云坐在那里開始沉思了起來。
其實哪怕不看材料,他也知道,這里面肯定是有問題的。
國有企業改制存在的問題,在鄭青云上輩子互聯網發達的年代,早已經被人扒的一干二凈。
改革開放后,國有企業改制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的關鍵環節,在盤活存量資產、激發市場活力的同時,也因制度漏洞和監管缺位,成為少數腐敗分子侵吞國有資產的灰色地帶。
這些貪腐分子利用改制中的產權界定模糊、審批流程松散等漏洞,通過一系列隱蔽操作將國有資產轉化為私人財富,其手段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和操作共性。
資產評估造假是最基礎的洗白手段。
在改制初期,國有資產的評估體系尚未完善,部分企業負責人與評估機構勾結,通過虛減資產價值實現低價收購。
打個比方來說,一個國有企業的管理層,利用職權讓人把工廠價值一千萬的設備,估價為五十萬,再把價值幾千萬的廠房,估價為幾百萬,隨后便可以用承接企業債務的名義,支付少量資金就可以把資產過億的國企納入囊中。
而這,僅僅是他們違法手段之中最普通的一種。
還有人干脆通過設立私人關聯公司,以正常交易為幌子轉移優質資產,最直接的例子,就是讓親屬擔任法人,隨后把工廠當中的設備材料以低價賣出,反手賣給第三方獲取利潤。
要不然就是玩資產置換那一套,成立一家關聯公司,用毫無價值的資產來置換工廠的核心車間。
當然。
鄭青云還知道,有人玩的更大膽,他們甚至敢通過各種手段掏空企業,
他們以“業務招待”、“項目墊付”為由,用白條從財務套取現金,白條上僅有國企領導簽字而無任何消費憑證。
要知道,在清產核資階段,這些白條會被列為無法收回的應收賬款核銷。
同時,他們還會故意擴大企業債務,通過虛構向關聯公司借款的合同,將債務轉移至國企名下,改制時以承擔全部債務為條件壓低收購價,實則在接手后立即申請破產,債務隨國企主體消亡而懸空,私人卻早已轉移走優質資產。
這些操作得以實施,根源在于改制初期產權界定模糊、監管機制滯后、地方政府重效率輕規范的傾向。
部分地方為完成改制指標,對資產評估、交易流程疏于審核,甚至與企業負責人勾結,將國有資產流失包裝成改革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