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榆安在現代依舊馬不停蹄地為梨安城的長遠發展而忙碌奔波著。
她心里十分清楚,梨安城的百姓不能總是依賴外界的援助,必須要重新建立起自給自足的生活模式。
那一片片荒廢已久的農地,終究是要重新耕種起來的。
即便當地氣候嚴寒,可辦法總是有的。
只要購置一些適宜在嚴寒環境下播種的農作物,再通過覆蓋塑料薄膜或者搭建大棚的方式,還是很有希望讓農作物茁壯成長的。
與此同時,尋找優質種子供應商的工作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著。
她心里明白,只有優質的種子,才能夠保證梨安城的農田有個好收成。
經過不辭辛勞地多方對比和篩選,她最終確定了一家專門培育古老品種種子的供應商。
這些古老品種的種子具有很強的環境適應性,和梨安城的土壤、氣候條件極為匹配。
在農具方面,她聯系了一家傳統農具制造工坊。
雖然現代農具具備諸多先進的功能,但考慮到梨安城百姓的實際操作能力和維修條件,傳統農具無疑是更為合適的選擇。
于是,她定制了一批適合梨安城百姓使用的農具,像鋤頭、犁耙之類的,這些都是農田耕種不可或缺的工具。
而在梨安城,蕭宸也一刻不停地積極組織百姓重建家園。
他身先士卒,帶領百姓們清理因瘟疫和災難留下的廢墟,精心修復那些破損的房屋。
并且,他親自指導農田開墾的工作,對待張榆安送來的種子就像對待稀世珍寶一樣,小心翼翼地保存起來,滿心期待著播種的日子早日到來。
隨著時間悄然流逝,張榆安籌備的各類物資漸漸齊全了。
當蕭宸看到這一批批珍貴的物資時,他的內心被感動與敬佩填滿。
這些物資的到來,宛如一道曙光,讓梨安城的百姓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百姓們興奮地歡呼雀躍起來,每個人都懷著無比感激的心情對張榆安表達著深深的謝意。
百姓們深知這些種子是他們未來的希望,盡管當地氣候嚴寒,大家都不確定農作物能否順利長成,但哪怕僅有一絲希望,他們也絕不愿意放棄。
天還未亮,就能看到田間地頭已經有百姓忙碌的身影。
他們小心翼翼地揭開大棚上的草簾,讓清晨微弱的陽光灑進棚內,然后仔細查看土地的濕度和種子的發芽情況。
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憑借著多年的耕種經驗,耐心地指導著年輕人如何在嚴寒的環境下照顧農作物。
他們彎著腰,粗糙的雙手熟練地整理著被風吹亂的塑料薄膜,眼神中滿是專注與期待。
年輕力壯的小伙子們則主動承擔起最繁重的體力活。
他們用鋤頭松動著堅硬的凍土,每一鋤頭下去都用盡全身的力氣,額頭上豆大的汗珠滾落,卻也顧不上擦拭。
盡管寒風吹得他們臉頰通紅,手腳冰涼,但心中的那團希望之火卻燃燒得熾熱。
婦女們也不甘示弱,她們提著水桶,小心翼翼地在壟間行走,為剛播下種子的土地澆水。
每一滴水都傾注著她們對豐收的渴望,哪怕水灑在手上,冰冷刺骨,她們也沒有絲毫的懈怠。
孩子們也在一旁幫忙,他們雖然力氣小,但充滿熱情。
在大人的指揮下,幫忙撿起田間的石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