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混凝土徹底干透,還要趁著中午頭向上澆水,起到養生的作用。
養生的時間一般要七天以上。
而楊承志著急,等不了那么久,就直接把養生的時間縮短到了三天。
而這三天工地雖然沒有繼續砌筑,但依舊有其他的活要干。
除了回填地基以外,最重要的便是用木頭打窗戶框了。
那個年代還沒有后世的塑鋼窗、斷橋鋁、鋁包木這等高級型材。
誰家蓋房子要是能用松木打嶄新的窗戶框,就已經非常奢侈了。
因為松木價格昂貴,絕大多數人家通常都會選擇價格更為低廉的楊木作為替代品。
楊木雖然便宜,但缺點也相當明顯。
主要就是質地軟,而且長時間被雨水浸泡后,還更加容易腐爛。
所以在和楊林選擇建筑材料的時候,楊承志果斷選擇了松木。
雖然貴了一些,但用的時間也更久,相當于一勞永逸了。
而自從廠房開工以來,楊承志兜里的錢就唰唰的往下減。
甚至不得不去銀行,把之前存進去的那三萬塊取出來一些備用。
要知道,這僅僅是開工的第三天,后面要花的錢可能會更多。
除了蓋廠房基本費用以外,進設備的錢才是重點。
因為那個年代很多機器都處于人力階段,不僅效率差,做出的活也遠不如電動的。
因此,一開始楊承志就把目標鎖定在了電動機器上。
只是這觸碰到了他的知識盲區,他并不知道80年代國內是否能買到制作服裝的電動機器。
總之,即便能買到,電動機器的價格也肯定要比人力的翻上幾番!
在帽子圍脖手套等針織品需求量繼續下滑的時節,楊承志的收入也繼續銳減。
他很慶幸當時選擇了加工中國結,鑰匙扣等工藝品,至少彌補了一部分針織品加工量下滑的損失,每天還有400元左右的收入。
在底梁養生的這三天里,柱子帶領著幾個木工,已經把窗戶框,以及房屋架子全部做了出來。
第四天,瓦匠就全面開工了。
或許是這三天大家都憋著一股勁兒,開工之后每天的進度都噌噌的往上漲。
沒到三天,就砌筑到了打上梁的階段,打完上梁再次養生三天。
就開始豎房架。
農村建房,豎房架有著關鍵意義,寓意著這座房子即將落成。
通常情況下,豎房架時會舉辦一場儀式,也會有許多人來捧場。
因此,當天一大早,屯里的老少爺們基本都來了。
不少人都帶來了賀禮,張三五毛,李四八毛,劉山魁、十個笨雞蛋、二丫一只老母雞……
沒有賀禮有力氣的就搭把手,主要圖個人氣旺、紅紅火火、大吉大利!
楊大山、王淑華老兩口看著500平方的大廠房拔地而起,心中既激動又為楊承志感到自豪。
林曉茹、馬思雅也來了,兩個姑娘與楊小梅站在一塊,有說有笑的。
除此之外,村長劉福以及各大村代表也紛紛到場。
雖然劉福恨透了楊承志,但面子上的是他還是不能落下。
畢竟他是村長,而且他們家有個大事小情的,楊大山也從來沒缺席過。
于情于理他都應該到場,并且隨了兩塊錢作為賀禮。
為了準備今天的豎房架,楊承志一大早四點多就起床了。
先是到東風鎮供銷社買來了雞鴨魚肉等酒菜,隨后又去透籠市場送貨。
回來的時候,正好趕上豎房架儀式開始前夕。
“曉茹,一早上天氣涼,把這個披上。”
見林曉茹只穿了一件尼龍大衣,楊承志走上前去,把自己的羊皮襖披在了對方身上。
雖然已經是四月份了,但冰城晝夜溫差依舊很大,楊承志害怕林曉茹著涼。
楊承志突然的關照,讓林曉茹小臉一紅,心中溫暖。
“承志,我也冷,你咋不說給我披上呢?”
楊小梅打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