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本書最后歸結到了這個最好的時代。
本書沒有太多的主旋律描寫,即便對周云和張勝利的刻畫,也是有血有肉,并沒有無腦鼓吹。
我只是想真真實實地講好故事。
我相信,從一家七口的命運中,讀者能體會到時代對每個人的影響。
在“尾聲”一章中,我故意安排狗蛋再次出場。
熟悉我作品的讀者都知道,狗蛋的原型就是我自己。
我前半生在社會底層摸爬滾打,直到四十二歲才開始網絡文學創作,憑著對文學的熱愛,用文字養家糊口,改變了命運。
其實,是時代改變了我的命運。
要不是互聯網時代,要沒有網絡文學,我恐怕現在還在開飯館,跑黑車...
張學文的打工經歷,好多都是我自己真實經歷過的故事,我不厭其煩地記錄下來,祭奠那些顛沛流離卻自由自在的青春歲月,感謝那段歲月教會了我很多道理。
限于篇幅,張學文和張春蘭的故事,還是沒有完全展開,略顯遺憾。
但有缺憾的作品,或許才是最完美的。
本書無疑是我寫得最自由,最暢快的一本。
《騰格里的記憶》寫得也很嗨,但當時剛剛開始接觸現實題材,文筆直白,結尾潦草。
《漠上青梭綠》和《云的聲音》,我考慮太多,導致縛手縛腳,寫得有了痕跡感。
這本《流年總有春》,我又找回了寫《騰格里的記憶》時的松弛和自由,力求寫出命運感、時代感和煙火氣。
一家七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也有自己的缺陷,故事細節也力求真實。
為了求證一些細節,我經常要搜大量資料,大到國家政策,小到當年的物價,還采訪了很多那個年代的人,其中我哥給我提供的幫助最大。
我們兄弟倆平常沒事從來不打電話,可一見面,就有說不完的話。
我哥也曾經在賀蘭山煤礦當過幾年煤車司機,本書中好多簸箕溝的精彩故事,都是我哥給我提供的素材。
還有書中的一些民間小曲,也是我哥幫我搜集的。
還有一些小曲,是寧夏歌手蘇陽老師的歌詞,他將西北小曲和民謠、搖滾糅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鮮明的音樂風格,是我最喜歡的歌手之一,在此向他致敬。
最應該致敬和感謝的,還是不離不棄的讀者書友。
其中要特別鳴謝的,是一位叫“眼鏡哥(糾錯弟)”的老哥,他追讀了我的所有現實題材作品,每天都幫我挑錯別字,實在令人感動。
還有“葫蘆閣主人”,“蘆葦蕩里一小船”,“瑣星光”,“小段”,“晶晶”...
感謝他們在評論區和我討論劇情,還把每月的必讀票都毫不吝嗇地賞賜給了我。
我之所以把這本書寫到了60萬,說實話不是為了掙錢,一來是要對得起自己的內心,二來是要對得起書中的人物,最重要的是,得對得起這些多年支持我的老讀者。
江山父老能容我,豈敢辜負書香情?
最后,感謝七貓!感謝我的編輯“公子川”!
千里馬常在,伯樂不常有,更何況,白馬并不是什么千里馬。
不過是老驥伏櫪,不甘平庸。
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