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很快查清了,背主的奴才竟然是國公爺書房里的一等大丫鬟墨香。
說是說“查清”,實際上是墨香自己站出來承認的,干干脆脆,竹筒倒豆子。
什么時候聽到的;怎樣偷了國公爺藏起的供詞;為什么等到夏狀元榮登金榜的時候才爆出此事;如何將供詞謄抄了多份帶出府到處“遺失”……最后,是她為什么這樣做。
知無不,無不盡。
安國公氣得下令當場將她杖斃,墨香卻笑的甜美。
眾人還沒回過神來,她手上的銀簪子已經深深插進心臟,含笑閉上了眼睛。
墨香是個孤女,七歲就被賣進安國公府為奴,因為聰明伶俐,被選中獲得學習識字的機會。大戶人家經常都會挑一些年齡小、頭腦活絡的奴才集中學習一段時間,會基本的識字計數即可,才好安排在一些需要一點文化的崗位上。
比如墨香,從小就被安排在書房。書房的丫鬟不識字,是沒有辦法幫助主子理書、整理書桌之類的。
當然,在書房當差的丫鬟是很讓人羨慕的,活輕松干凈,月例錢高,還能沾些書香雅氣。墨香之前在大書房當差,后來因為小小年紀性子沉穩謹慎、話少嘴嚴,被國公爺看中,五年前調到小書房,榮升一等大丫鬟,這是多大的榮幸啊!
墨香今年也十九歲了,國公爺和國公夫人給他指定了一門親事,是店鋪里的一個大管事,待滿了二十二就成親。丫鬟一般是二十到二十二配人的。墨香得用。所以國公爺想多留用兩年。說好到時候放了她的身契并一份嫁妝作為補償。
一個賣身為奴的孤女,在這世上無親無故,能有現在這樣的生活不容易,為何會背主?
這事要追述到二十年前,墨香的娘叫月圓,原本是永平侯府的家生奴婢、夏若雪的陪嫁大丫鬟,卻在夏若雪成親前,被當時的永平侯世子。也就是夏霖宇酒后強占。
月圓是永平侯府已經將名字登記到嫁妝名冊里的陪嫁丫鬟,這事若傳出去,無論是對永平侯府,還是對夏若雪都極為難堪。
夏若雪遂以偷盜她嫁妝首飾的罪名大張旗鼓地將月圓及其寡母一起趕出府去。月圓生下墨香后就死了,是墨香的姥姥撫養她長大。
墨香的姥姥一直惦記著為女兒報仇,帶著墨香改名換姓留在京郊,她們住的那個村子,沒有人知道倆人是祖孫倆,只知道是逃難來京城路上認識的,墨香是孤女。她娘臨時前將女兒托付給老人。
墨香七歲那年,一直關注著夏若雪狀況的姥姥知道安國公府買小丫鬟。找了牙婆子,舍了唯一的一對銀耳環,將墨香送進了安國公府。
墨香十二歲的時候,姥姥死了,臨死前再三囑咐墨香一定要為娘報仇,要讓夏若雪和夏府那些人身敗名裂。
墨香忍辱負重,好不容易才等來這么個絕好的機會……
閉上眼睛的那一刻,墨香似乎看到她姥姥和娘來接她了,滿臉都是欣慰的笑容。她知道,安國公府一定不會放過夏若雪,而夏府一眾人更加臭名遠揚,她們祖孫三代可以瞑目了。
其實墨香可以不死的,有個一直在幫助她的好心人讓她把所有想說的話都寫出來后就逃走,有人會為她安排新身份。可是墨香從記事起只有一個信念,就是報仇,如今完成了這個目標,也就沒有了生活下去的勇氣。歸根究底,她也應該姓夏,是夏霖宇的女兒,夏若雪的嫡親侄女。再則,寫在紙上哪有當面痛痛快快地說出來爽快?
夏若雪全身都在顫抖,她竟然被月圓那個賤婢的女兒給害慘了!早知道當年就不念著主仆情分放了她們身契,直接打死或發賣到最低賤的地方去,如今也不會招來這樣的禍事。
夏若雪突然想到,那年書晴來京城小住時,有丫鬟婆子咬舌根,說書晴跟國公爺書房里的墨香長的有幾分相像。當時她還嚴懲了第一個傳這種“謠”的婆子,這不是嘲貶她娘家么?
她怎么也不會想到,墨香也是她的娘家侄女。
回到自己院子里,夏若雪直接癱軟在貴妃榻上,天要亡她夏若雪誒!
沒一會兒,國公夫人身邊的媽媽來傳話,為了祥哥兒和嫵姐兒,國公爺和國公夫人給她一個建議:引咎自請和離。
這樣一來,對外就有了很好的交代:為了一雙孫兒孫女,安國公府沒有休掉夏若雪,同樣是為了一雙兒女,夏若雪自請下堂。
夏若雪無聲地流淚,這確實是最好的辦法了。
傳話的媽媽還帶了兩句話:夏若雪可以帶走她的全部嫁妝和私房錢,她一雙兒女日后成親的聘禮、嫁妝,安國公府自會打點,畢竟,他們是司馬家的骨血、嫡子嫡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