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城化纖廠的車間如同一個巨大的蒸籠,悶熱潮濕,機器的轟鳴聲震耳欲聾。
姜海棠穿著厚實的工作服,汗水早已浸透后背,但她仿佛毫無察覺,全部心神都沉浸在那龐大的進口設備和復雜的圖紙資料中。
姜海棠在高強度的工作狀態下,只要有休息間隙,也會去招待所里看看小橙子,偶爾小何也會帶著小橙子在外面等著姜海棠。
李興海喝水休息的時候,看著抱著孩子的姜海棠,忍不住對旁邊的張建國說:“說實話,以前真沒想到,女同志能干這么專業的活兒,還能干得這么好……”
“比我們優秀的人還比我們努力,除了更加認真努力,我們還能怎么樣?”云志浩正好聽到了他這個話,忍不住插嘴。
張建國深有同感:“是啊,姜工這外語水平和技術理解力,沒得說。咱們以前是有點狹隘了。”
陳老也正在休息,聽著他們的對話,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果然,帶著姜海棠來,是完全合適的,也讓這幾個都知道知道,人外有人,山外有山。
幾天下來,姜海棠以扎實的專業能力、吃苦耐勞的精神和難以企及的外語優勢,徹底贏得了所有人的尊重。
她不是那個“帶著孩子的女同志”,而是技術交流小組里不可或缺的核心成員。
經過了幾天的前期準備工作之后,他們正式投入到此次的核心工作中。
巨大的廠房里,嶄新的進口設備正在安裝調試,機器轟鳴,溫度也高。
姜海棠的任務極其繁重,她需要緊跟廠方d國專家的講解,同時也要快速閱讀設備上密密麻麻的德文標識和厚厚的說明書。
d國專家霍夫曼先生是個嚴謹甚至有些刻板的老頭,語速很快,帶著濃重的口音。
廠里配備的翻譯是個年輕姑娘,對很多專業術語把握得并不精準。
這樣就會讓大家對關鍵信息的立即出現偏差,姜海棠必須要高度集中,才能實時將關鍵信息翻譯、解釋給并不熟悉d國語的李工、張工、云工聽。
高溫和噪音讓人頭暈腦脹,但姜海棠始終保持著高度的專注。
她的翻譯不僅準確,還能結合自己的技術背景進行闡釋。
霍夫曼先生指著控制面板上的一個參數,激動地比劃著。
年輕翻譯有些緊張,磕磕巴巴地說:“他說……這個數值不對……不是這樣設定的……”
姜海棠立刻上前一步,目光掃過屏幕和手中的德文原版手冊,笑著給大家翻譯。
“霍夫曼先生的意思是,這個預熱溫度的設定基準值參考的是他們國內某種特定規格的原料,我們需要根據我們實際使用的原料熔點特性。”
“在這個基準值上向下修正百分之三到五,否則會導致原料在預熔階段過度氧化,影響后續紡絲質量。”
她不僅翻譯準確,還直接解釋了背后的技術原理和調整建議。
霍夫曼先生聽完連連點頭,緊繃的臉色緩和下來,對著姜海棠豎起大拇指。
李興海、張建國等人立刻圍攏過來,對照圖紙和手冊,結合姜海棠的解釋,迅速理解了問題所在。
等將問題都了解清楚之后,張建國感慨道:“原來如此!這細微的差別,說明書上可沒寫這么清楚,要不是姜工,咱們得摸索好久,還可能走彎路!”
李興海沒說話,但看著姜海棠的眼神充滿了復雜。
他自詡技術過硬,但在這種需要與外方直接進行深度技術溝通的場合,他不得不承認,姜海棠的作用無可替代。
她那口流利的d語和對技術細節的敏銳把握,是他們這幾個大老爺們加起來都比不上的。
接下來的幾天,類似的情況不斷發生。
姜海棠就像一座橋梁,精準地連接了外方專家、進口設備和中方技術人員。她不僅能翻譯,更能理解、消化、甚至預判技術關鍵點。
李興海等人徹底服氣了。
他們發現,如果沒有姜海棠精準高效的翻譯和溝通,他們的學習效率將大打折扣,甚至可能誤解技術要點。
休息間隙,李興海甚至有些不好意思地主動給姜海棠遞了瓶汽水:“姜工,喝點水,歇會兒。今天多虧你了!”
姜海棠笑著接過:“謝謝李工,大家是一個團隊,應該的。”
幾個人正說話,卻見小何抱著孩子急匆匆地過來了。
看著小何的臉色,姜海棠忙起身問:“香草姐,怎么這時候過來了?”
這個時候,應該是小橙子午休的時候。
小橙子一雙漂亮的大眼睛看著媽媽,沒有平日里的活潑,有些蔫蔫的。
“小橙子好像有點拉肚子,是不是水土不服?”小何不無擔心的說道。
姜海棠心里一緊,摸了摸兒子的額頭,還好不燙。
她仔細問了情況,又看了看小何準備的輔食,判斷可能是南方的水質和飲食習慣讓小家伙的腸胃不太適應。
“別擔心,應該問題不大。輔食先停一下,只喝奶粉,奶粉沖得淡一點。”姜海棠冷靜地安排著,雖然心疼,但并沒有慌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