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只有華清大學有大學生愛心超市的時候,大家只是把它當談資來看。
這就像8人間羨慕4人間,電風扇宿舍羨慕空調宿舍一樣,因為自己無法改變,所以只是一起說說而已。
但不知不覺間,各學校在不同師生的努力下,都建起了大學生愛心超市,大大方便了學生們購買生活用品,也幫他們省下了許多錢。
在大學生愛心超市辦起來之前,全教授還是經常給貧困生借錢的,這個頻率大概是一個月要借五到八個人這樣子,等到超市開業,這個人數驟然減少了一半,有一些貧困生咬咬牙,一個月的錢也就夠花了。
借錢這事其實是救急不救窮,一個真正的貧困生,假如他真的沒有錢,需要向老師借錢的時候,他內心也是很慌張的。
因為他不確定自己到底能不能還上。
雖然全教授每次借錢的時候都抱著這錢打水漂的心態借的,根本就沒打算讓孩子們還,但任何一個有道德有素質的同學,都不可能真正的去占自己師長的便宜,那他們成什么人了?事情傳出去,以后還要不要再學校里混了?
這里就有一個巨大的矛盾,他們沒有地方掙錢,所以才只能去借錢,借了錢之后還是沒有地方掙錢,這錢就一直還不上,假如月月都需要借的話,這個借款數額還會像滾雪球一樣越變越大。
還不上錢的人,心理壓力是很大的,哪怕他的債主不催他。
大學生愛心超市辦起來后,一是新增了學生兼職的崗位,例如收銀,理貨,搬貨,打掃衛生等,這些活都是找小時工去做的,沒課的時候他們都會過去蹲一蹲,運氣好的話,就能搶到活計,掙一點小錢。
其次,大學生愛心超市里的東西都很便宜。
當只有一家超市的時候,超市里賣的還都是瑕疵品,但當一家家超市在各個學校都建立起來,瑕疵品肯定是不夠賣的,所以江云就想辦法談了超低價的團購。
一樣是只對學生開放購買,并且限購,產品質量會因為價格成本的原因,稍微降低一些,還會打上校園特供的標簽,這樣不會影響校外正品市場的價格。
這種能達到市面上70%~80%質量的特供渠道產品,也是很受學生歡迎的。
在實際體驗中,這一點差距并不會產生多么巨大的影響,大部分人都可以接受。
那些接受不了的人自然會去外面的商店買更好的產品,本來也不是超市的目標客戶,流失了也不會心痛。
更多的學生,或者說窮學生,都是更喜歡在大學生愛心超市里購買商品的,當學生的哪有不窮的,大家都活的扣扣搜搜,大手大腳的才是極少數。
他們不介意質量差一些,他們可以更加小心的去使用,有東西用,總比沒東西用是要更好一些的。
大學生愛心超市越辦越好,它建立在任何一個校園,只需要一個學期的時間,就可以給學生們打下根深蒂固的特殊印象——
那就是學生就該省錢,學生就應該在這里面買東西!
勤儉節約本來就是華國美德,穿瑕疵品、買便宜貨,做這些事并不丟臉,因為大家都這樣做,所有人都這樣做,這就變成了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
那些貧困生,尤其是自尊心比較強的貧困生,在這樣的環境下,也就不會覺得自己用一些不太好的東西是一件很丟人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