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剛開學,各處都是一陣手忙腳亂,江云也忙得很。
夏天和冬天不同,不用買棉被,但洗臉盆、牙刷、牙膏、衛生紙、晾衣架這些生活用品,很多遠道而來的學子還是要買的。
貧困生依舊占了很大一部分,哪怕不貧困的學生,也不想在生活用品上花太多錢,他們想留著錢買飯買書,這是比買生活用品更重要的事情。
江云上個學期已經熟悉了帝都大部分和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廠子,假期時間也摸了底價,知道什么好用,什么好賣。
這不,剛開學,她就拿著自己的計劃書去找學校了。
江云攏共談妥了二十三家廠子,準備聯合學校一起做團購。
這個團購當然不是隨便做的,首先,要得到學校的允許,給她開張條子,其次,要有固定的地點,固定的品控和價格。
哪怕是瑕疵品清倉,也得有個正經的章程出來,方便學校這邊管理監督。
江云還是準備開個超市,名字都想好了,“大學生愛心超市”,專賣團購低價商品,給大學生發福利。
不過為了不擾亂市場,她和廠區商量的對策是限制購買群體和購買數量。
只有本校大學生可以限量低價購買所需商品,嚴格控制低價倒賣。
她把具體操作過程詳細的寫了下來,形成計劃書,親自去找校領導一層一層的談。
江云在學校門口低價給廠區清倉這事兒很多老師也都知道,甚至有些節儉的老師還在她的攤位上買過東西,雖然這種人不多,但她還是很有名氣的。
江云先找到自己輔導員,然后是系主任,之后是院領導,一層一層談上去,最后終于把開超市的地方給談了下來。
因為江云這事兒的主要出發點是幫助貧困學生,讓每個學生都能買到物美價廉的商品,學校也確實沒什么可以拒絕的,幾輪商談下來,校領導看她計劃周密,幾乎沒有去錯漏,明顯考慮得十分周到,也就給她通過了。
他們管理學校,也想出些成績,也擔心學生在外面被騙,不如把這件事放到自己眼皮子底下來管理,還能賺取一些租金,給學校創收,何樂而不為?
付租金也是沒辦法的事情,不叫學校賺點錢,人家憑什么那么痛快幫你呢,還是得雨露均沾的比較好。
現在學校的學生并不是很多,空置是房間有許多,正好能騰一大間出來做超市。
江云的這個大學生愛心超市,不僅學生能買東西,教職工們也可以買,只是一樣都限量,免得有人多買了出去倒賣。
她能拿到低價商品,一部分是替廠區清倉,另一部分則打的是團購的名義,算是最早的社區團購雛形了。
華清大學的大學生愛心超市開業后,自然在剛開學的時候就爆火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