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云先和劉長富對了采訪稿,確定沒有疏漏之后,才拿出自己的計劃書。
她對劉長富道:“大隊長,我覺得省城記者來采訪這件事對我們公社來說也是個絕妙的機會。
我們公社一直都在養豬,但因為資金不夠,養豬規模一直擴大不了。
我想著,我們應該趁著這個機會,將養豬場的事情在記者面前提一提,講講我們的難處,再講講我們對未來的規劃,只要這些東西上了電視,上頭的領導看見了,說不定就會給我們撥款了呢。”
“養豬場?”劉長富從來沒想過這件事情,聞瞪大了眼睛。
春陽公社這個養豬棚子頂多算個豬崽培育基地,還是不豐產的那種,畢竟母豬營養不好,也不敢叫人家一直生,生多了掉膘,也容易死的早。
母豬懷孕就得三四個月,再加上喂奶,半年總是要的,現代養豬場的母豬可以一年兩窩,公社的母豬卻都是一年一窩。
不過哪怕只是一年一窩,二十頭母豬,一只豬生十個豬崽,也能生出二百頭小豬了。
二百頭豬,是一個小型養豬場的規模。
江云看劉長富并未出反對,繼續說道:“養豬場擴大以后,首先是解決了多余的勞動力,咱們鄉下除了農忙的時候都還算清閑,村的閑人可以來養豬場幫忙養豬,增加收入。
其次,豬的糞便是良好的肥料,可以反哺土地,也可以賣出去換錢。
第三,豬的供應量增加了,到了年節的時候,老百姓們也能多買到些肉,不至于每年的供應量都那么緊,尤其是城里人,想多煉點豬油都沒辦法……”
江云一條一條的說著,把劉長富說的坐立不安。
他插嘴道:“小江,我知道你這想法很好,但你怎么就能確定縣里能同意呢?要是真蓋200頭豬的養豬場,那可得不少錢。而且,豬這個東西愛發豬瘟,要是咱們養不成,縣里領導不得怪罪?”
這也是劉長富每年都把豬仔賣出去的原因之一,他怕豬養多了,鬧了豬瘟一頭都養不活,到時候才是血虧。
江云一笑,仿佛胸有成竹:“大隊長,我不知道你有沒有聽說過國外的養豬場,他們已經實現了工業化、規模化,人家的養豬場可不是兩百頭,是兩千頭,兩萬頭,而且每年都能準時供應到市場。”
劉長富一個鄉下的大隊長哪里聽過這種事情,他看過的報紙上也沒登過國外養豬場的事兒呀。
聽著江云這些話,他又是新奇又是激動:“什么?他們的養豬場居然這么大,那他們的豬不會生病嗎?”
江云解釋道:“也不是說不生病,只是他們有更科學的養殖辦法以及喂養規定,可以保證養豬場的豬接觸不到傳染源,減少發病率。豬瘟這種病到底還是少見的,幾年才可能發生一次,平時只要保證豬不生病,少生病,病豬及時隔離,那么損耗還是可控的。”
劉長富不解:“這要怎么控制?”
江云耐心給他講國外的養殖模式,例如黃金配比的飼料,定期的體檢,以及對應病癥的疫苗和特效藥。
劉長富聽的驚嘆連連,但轉念一想又覺得牙疼,他們多窮啊,哪有錢去這樣精細的喂豬,平時連給豬打針都舍不得錢,非萬不得已都沒人去找獸醫,哪里還有錢給豬打預防針,那都是資本家才會干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