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完,朱亞紋便將國璽系在腰間,背起早已經哭作一團的小演員,奮身躍入“大海”,以身殉國。
陳愷歌最初的劇本里,演皇帝的小演員和朱亞紋還應該有一番對話。
“我不怕,陸相公說得我都懂。”
懂個屁啊!
一個還不到十歲的男孩子,面對慘烈的激戰,怕是早就嚇傻了。
讓個孩子慷慨激昂,純屬扯淡。
最后只保留了陸秀夫的一段臺詞。
眼見陸秀夫背著皇帝投海自盡,以身殉國,其他船上的大臣、宮眷、將士頓時哭聲震天,幾“萬”人紛紛投海殉國。
片場自然請不來那么多的群演,但歷史上那悲壯的一幕,史書上的寥寥數語,如何道得盡。
那一天,所有的軍士奮勇死戰到最后一刻,百姓婦孺皆跟隨皇帝紛紛投海殉國,戰船全被血染,海面滿是浮尸,場面極為慘烈。
《宋史》記載:陸秀夫乃負昺投海中,后宮及諸臣多從死者,七日,浮尸出于海十余萬人。
軟弱了一百多年的南宋,在這一天徹底畫上了一個圓滿且悲壯的句號。
如果沒有這一跳,或許后人在提到宋王朝的時候,只會嗤之以鼻。
就像崇禎皇帝如果沒吊死在眉山之上的話,后人提起他,怕是要將其算做無道昏君。
正是因為宋朝的小皇帝,和后來大明的崇禎皇帝以身殉國,才為這兩個王朝的落幕保留了最后的體面。
此刻片場哭喊聲響徹不絕,也不知道老陳在開拍前是怎么調動的,連群演的情緒都十分到位。
有的直接從戰船上往下跳,有的跪拜了皇帝乘坐的龍舟之后,扶老攜幼一起跳。
歷史上是不是這種場面,沒有人知道,到此刻……
至少張恒看著直覺得后背發涼。
突然,張恒明白了陳愷歌為什么一定要拍崖山海戰,并且在幾次修改之后,堅持保留十數萬軍民齊蹈海赴死這一幕。
老陳并不是單純的想要感動自己。
而是……
和平是求不來的,一味的妥協退讓,換來的只有敵人越發猖狂。
當今的國際形勢,東大的外部環境,正如當年的大宋。
老美和它的一幫小弟費盡心思的想要壓制東大復興的進程。
這種形式之下,東大沒有選擇退讓,更沒有像南宋一樣去祈求和平,而是抗住了所有的壓力,一路往前,終于成了誰都惹不起的強國。
可偏偏在內部始終有一種聲音,就是那些恨國黨,一刻不停的念著喪歌,鼓吹老美的強大不可戰勝,慫恿更多的人和他們一起發起倡議,推動東大向老美妥協。
只有這樣才能換來永久的和平。
陳愷歌拍這部戲的目的,就是為了警醒國人。
只有自身強大,才能捍衛和平,跪著祈求……
能像南宋這樣,落得一個體面的結局就算萬幸。
可這樣的體面,中國人不需要。
“你剛看懂?”
老陳一臉自得。
張恒見狀不禁笑了,他是的的確確沒想到,老陳居然還有這樣的大格局。
“佩服,佩服!”
說著把受傷的那條胳膊放個下來,稍稍活動了一下,感覺沒那么疼了。
“我現在申請歸隊。”
呃?
陳愷歌聞一愣,扭頭看向張恒。
不是說傷筋動骨一百天嗎?
這……
真特么是個怪物。
“你確定?”
“確定,我媳婦兒還在家里等著我呢,沒工夫和你在這兒磨嘰。”
嘿!
剛才還在討論家國天下的大格局呢,這會兒怎么又開始兒女情長了。
“我沒你站的高,力所能及的回饋社會,其他的,我只想守好我的小家。”
說著又活動了一下胳膊。
還需要慢慢適應。
張恒沒留意到,沒有拍攝任務,正在一旁圍觀的寧雪,那雙眼睛自她出現就落在他的身上。
同樣的,寧雪也沒注意到,還有一雙眼睛始終在關注著她。
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