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連駐守在門口的衙役們,都沒有發現大人趁著天還沒亮,大家還在睡夢中的時候,就已經駕著快馬離開了江南。
唯一留下的就是巡撫衙門桌子上的一封信。
當所有人知道巡撫大人離開的時候。
他們想要追上送行。
可王陽明早已遠去。
王陽明留下的信中,在最后的末尾位置,寫了這樣的一句話:
——“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即人心,陽明向諸位告別,后會有期。”
……
漠北。
朱棣一大早就在大帳內接見了一個特別的人。
這是韃靼可汗派來的使者。
“韃靼可汗使臣,參見大明大皇帝陛下。”
“起來說話。”
朱棣抬手,示意他起身說話,開門見山,“有什么直接說,朕聽著呢。”
手持使臣符節的韃靼使者,先是三作揖,這才緩緩起身。
這是懂中原禮節的使臣。
難怪說韃靼是繼承北元皇室最多的一部。
倒也沒有錯。
不過那瓦剌是漢臣最多的。
當年跟隨北元撤退來草原的漢人可是不少。
整個北方都跟著來了很多。
北元一分裂,其中不少都跟著了瓦剌和韃靼。
也有一部分返回了中原。
這個韃靼使者見朱棣根本不像是一個耄耋老翁,不由得心生驚訝。
要知道朱棣可是一個老者了。
但現在不管怎么看都還是壯年。
頭發都還是黑的。
這怎么可能?
要不是臉上的歲月痕跡,他這個使者都覺得眼前的朱棣只是一個四五十的壯年。
張輔見使者居然敢直視陛下,不由得大怒道:
“大膽,竟敢直視天子?不想活了嗎?”
使者聞,嚇得急忙一只手撫胸,捶胸行禮鞠躬,趕緊解釋起來,“小臣見大皇帝陛下氣色紅潤,完全不像是一個老者,所以一下子就看得怔住了,還請大皇帝陛下明鑒。”
“哈哈哈,不必,你們韃靼的可汗赤木,這一次打算怎么讓朕退兵啊?這一次,朕可是跨過了瀚海,甚至直逼你們的王庭,連阿魯臺部這樣的叛逆,朕都收拾掉了,你們還打算怎么辦?”
朱棣笑著問道。
他是老神在在,自信非凡。
此刻的朱棣,從未有過這般的神清氣爽。
他感覺整個人都十分的舒適。
由內而外地散發著霸氣。
“大皇帝陛下,可汗愿意提供一座草原的金礦,還有每年向大明朝貢,還請大皇帝陛下退回中原,草原愿意朝貢大明,成為大明的藩屬,以朝貢大明為上主,——韃靼稱臣。”韃靼使者恭恭敬敬地說道。
如果是歷史上,韃靼這樣向大明稱臣納貢,不管是大明前期還是在大明的后期,任何一個大明的皇帝那高興都來不及。
甚至會連忙讓禮部著手冊封韃靼的可汗和安排每年朝貢的事宜。
但如今的朱棣不一樣了。
徹底的不一樣了。
連野心都不一樣了。
朱棣并沒有高興,也沒有生氣,只是笑了笑,站起身來,瞧著這個韃靼使者,居高臨下地告訴他,說道:
“草原是一個好地方,但太窮了,這怎么行?”
“大明是天命所歸,是太祖從前朝拿到的法統,前朝又是終結分裂的華夏拿的法統,也就是說,草原上的百姓,到了如今的大明朝,那也是朕的子民,但朕草原的子民們,跟著你們的可汗,過的都是苦日子……,這怎么行呢?”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