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薄聽到另外兩個老伙計的話,
抱著手中的官牌愣了好一會兒,
接著就跟想明白了什么一樣,
他若有所思地道:
“誒,殿下,二位大人,難道你們沒有發現嗎?自從上一次改革后,用的是新試題,首先以京師的書院為主,就掀起了一陣新的學風,不再以四書五經,詩詞歌賦,傳統八股為目標。”
“如果這一次咱們再出這樣的試題,那對于監國殿下的教育改革,可是一個有著推波助瀾的效果呀。”
楊薄說著臉上浮現一抹笑容。
他覺得可行!
朱瞻墡一聽頗為認同地點點頭,“楊薄大人所不錯,這就好比咱們一起合伙做生意,既然那些士大夫們是做生意的其中一支股東,他們必然是要分利的……”
“但是,你分利就分利,拿紅就拿紅,憑什么就要搞壟斷?想著多吃多占呢?這天下人就不吃不占了?怎么?天下間的百姓們,那些窮苦人家的纖纖學子就不配?”
“孤看,這天下間沒有這樣的道理吧!”
三楊聞,也是連連點頭,對于監國殿下所,他們就差舉起雙手來,
可以說,十分的┗(▔,▔)┛贊同了——。
這話說得太對了。
他們三楊也是貧寒出身,
憑什么就他們要寒窗苦讀數十載?
其他那些高門大戶家的孩子們,一個個不只是不用苦讀,甚至多數連前路仕途都被父母給鋪好了。
安心走就是。
“殿下所極是。”楊士奇感慨道:“自古都說皇上當與士大夫共天下,特別是那趙宋,更是如此,論文化之最,書風之盛,我想沒有能超出這趙宋的了吧?可到頭來結果呢?兩宋那是羸弱不堪,不如我大明一根手指頭!”
楊士奇的話,說得不客氣。
但聽起來十分中聽。
天下大勢,立足中原者,豈能只有興文的思想?
難怪你兩宋前后怎么看,都不是一個大一統王朝。
連遼建立的都比你北宋要早個百年。
你北宋還不想著天下一統,四海歸于一家。
一天天搞個文化,辨個經,就能收復四海八荒了?就能證明是自己正統了?
——可笑!
所以大明萬萬不能走兩宋的路子。
咱大明也不適合!
要臉——!
要骨氣的!
“嗯,楊閣老所正是孤心中所想,自古皇帝都是與士大夫共天下,文彥博所,非與百姓共天下,但在我大明要改改——就要與百姓共天下,與那些貧苦百姓們一條心!”
朱瞻墡看向三位大人,“你們想想,如果咱們不跟百姓一條心,咱大明還能長治久安嗎?孤看不可能!咱大明朝立國,就是靠的百姓,怎么?進了皇城,坐了龍椅,就忘本了?那可不行。”
一番番的話,字字珠璣,可以說是都說到了三楊的心坎里。
此刻的朱瞻墡,在他們的眼中,完美符合他們的明君標準。
這不就是孟子說的圣王明君嗎?
民為貴君為輕。
老話一說幾千年,可又有幾個皇帝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