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儀的越野車在蜿蜒的山路上顛簸前行,遠處的山坡上,新開辟的藥材種植基地隱約可見。
“鄭書記,前面那片就是新推廣的山茶藥材種植區。”
司機提醒道:
“聽說農業局最近在搞試點。”
“去看看。”
鄭儀推開車門,寒風中帶著一縷藥材特有的清苦氣息。
他們沿著剛開辟的泥濘小徑向上走,很快看到兩個身影蹲在地壟邊,正仔細查看著剛出土的嫩苗。
其中一人頭發斑白,皮膚黝黑,身上的中山裝洗得發白,褲腿上還沾著泥點子,乍一看像個地道的農民。
另一人是個年輕人,戴著眼鏡,正拿著筆記本記錄著什么。
“老鄉,你們是農業局的?”
鄭儀走近問道。
那中年人一聽聲音,忙抬頭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泥土,臉上露出一絲憨厚的笑容:
“您是……鄭書記吧?”
鄭儀有些意外:
“你認識我?”
旁邊那年輕大學生連忙解釋道:
“我們在縣里的新聞上見過您的報道……李局長一直說,您一定會到基層來看看的。”
“農業局副局長,李衛民。”
中年人伸出手,掌心粗糙,顯然是常年干活的痕跡。
鄭儀握了握他的手,目光掃向地里的藥材苗:
“這片基地,是你們在推?”
李衛民點點頭,語氣里帶著幾分樸實的自豪:
“去年從省農科院引進的山茶和中藥,耐寒耐旱,經濟價值高,很適合咱們這兒的山地種。”
他蹲下身,輕輕撥開土層,露出幾株剛剛冒芽的幼苗:
“您看,根已經扎穩了,只要熬過這個冬天,明年開春就能見效益。”
鄭儀注意到,地里的小苗雖然稀疏,但每一株都被精心照料,周圍的雜草也被清理得干干凈凈,顯然有人經常在這里打理。
“試點的村子反應如何?”
鄭儀問道。
李衛民嘆了口氣:
“難啊,老百姓怕虧錢,一開始沒人愿意種。后來我們找了幾個村里最窮的農戶,免費提供種苗和技術,還簽了保底收購合同,先讓他們試種。”
“效果怎么樣?”
“現在才剛開始,還看不出成效。”
李衛民搖搖頭。
“但至少,這幾戶愿意跟著干了。”
旁邊的年輕大學生補充道:
“李局長每周都會來這兒看兩次,有時候直接在村里住下,就怕苗子出問題。”
鄭儀盯著李衛民看了一會兒,這位副局長臉上沒有官場中常見的那種圓滑,反而帶著一種近乎固執的專注。
“縣里像您這樣親自下地干活的領導可不多。”
鄭儀淡淡道。
李衛民笑了笑:
“我本來就是農技站出來的,老百姓不信空話,他們只信地里能長出什么。”
他指著那片藥材地:
“如果這東西真的能賺錢,不用我們催,明年全村都會跟著種。”
鄭儀點點頭,沒有再問什么。
車子緩緩駛離山區,窗外的景色從郁郁蔥蔥的梯田逐漸變成灰蒙蒙的廠房輪廓。
“鄭書記。”
高琳終于忍不住打破了沉默。
“李局長這人......其實挺可惜的。”
鄭儀靠在座椅上,目光依舊望向窗外:
“怎么說?”
高琳斟酌了一下措辭:
“農業局的老張明年就要退了,按資歷,李局長本來是最有希望接班的。但他這幾年一直堅持推廣山茶藥種植,跟縣里的大方向唱反調,所以一直被壓著。”
“大方向?”
鄭儀微微挑眉。
“縣里重點招商的是化工廠和建材企業。”
高琳抿了抿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