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v id="cxiam"></div>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1. <em id="cxiam"></em>

      落地小說網

      繁體版 簡體版
      落地小說網 > 鄭儀林沐晴 > 第218章 把民心點燃

      第218章 把民心點燃

      林姝上任第七天。

      青峰縣電視臺晚間新聞黃金時段,一貫古板沉悶的節目片頭破天荒地換了。

      沒有慣常的巍巍群山配著慷慨激昂的管弦樂,也沒有俯瞰縣城的宏大航拍。

      取而代之的,是鏡頭貼著地面的晃動感。

      畫面有些粗糙,甚至帶著點風刮過麥克風的嘶嘶雜音。

      鏡頭里,是冬末初春時節,青山鎮柳林村那片還帶著去年冬天荒蕪氣息的山坡地。

      穿著褪色藍布棉襖的老楊頭,那張溝壑縱橫、被山風和歲月刻滿痕跡的臉龐,幾乎塞滿了整個屏幕。

      他粗糙黝黑的手指笨拙地捻著幾根剛冒出嫩芽、毫不起眼的草莖,對著鏡頭,笑容憨厚:

      “看!柴胡苗!頭年種下,這開春就竄出來了!長得勁兒大咧!”

      他的聲音不大,甚至帶著濃重的鄉音,但每個字都砸得電視機前的老百姓心頭一震。

      “往年這時候,地里還凍得梆硬,只能蹲墻根曬太陽,等著開春出去找零工,看人臉色,累死累活也落不下幾個子兒……”

      老楊頭絮叨著,語氣里有種沉淀多年的辛酸。

      “現在好了!去年跟合作社簽了合同,種了這五畝柴胡!合作社管技術,包收購!這苗兒出來,就看見錢了!”

      鏡頭切換。

      簡陋但干凈整潔的農家小院里,幾張方凳圍著小飯桌。

      桌上是幾個再普通不過的農家菜。

      老楊頭的老伴,一個同樣飽經風霜的老太太,正把一碗熱氣騰騰的土雞蛋燉蘑菇推到鏡頭前,笑容局促又真誠:

      “請記者同志嘗嘗!咱自家母雞下的蛋,山里的野蘑菇!沒別的,就是干凈!心里舒坦!”

      沒有主持人字正腔圓、刻意拔高的旁白。

      只有老楊頭和他老伴最樸實、帶著泥土氣息的語。

      畫面最后定格在老楊頭家堂屋那張重新粉刷過的墻壁上,那里醒目地貼著一張紅紙打印的“合作社收購保底價目表”。

      這就是林姝策劃的系列深度報道《青山藥農》的第一篇:

      《老楊頭和他的柴胡苗:盼頭在地里》。

      它像一顆石頭,砸進了青峰縣沉寂已久的水塘,濺起的不是水花,是滔天巨浪!

      報道播出的第二天,鄭儀下鄉去柳林村藥材種植基地現場辦公。

      車子剛拐進村口,就被眼前的景象驚住了。

      通往老楊頭家那個半山坡的泥土路兩邊,竟密密麻麻站滿了人!

      有扛著鋤頭剛下地的老漢,有抱著孩子的婦女,有搓著手的中年漢子……全村老幼,幾乎都出來了!

      他們的目光齊刷刷地投向鄭儀的車。

      沒有歡迎領導的條幅,沒有鑼鼓喧天的排場。

      只有一張張被山風吹得黝黑粗糙的臉龐,一雙雙混合著期盼、感激甚至一絲忐忑的眼睛,在初春料峭的寒風中,默默地、熱切地注視著那輛緩緩駛來的車。

      “鄭書記……”

      前排的劉希低聲提醒,語氣里帶著難以抑制的激動和震驚。

      鄭儀推開車門。

      “鄭書記來了!”

      人群中不知誰喊了一嗓子。

      人群像是被點燃了,瞬間涌動起來!

      “鄭書記!可算見著您了!”

      “看了電視!俺們家那口子昨兒看老楊叔的報道,看一遍抹一遍眼淚!”

      “老楊叔說得對!有奔頭了!這地里真長出錢來了!”

      “鄭書記,您看看俺家的地!合作社說也適合種柴胡!”

      一雙雙沾著泥土、布滿老繭的手伸了過來,不像是要握手,更像是想抓住某種實實在在的、能改變命運的依靠。

      七嘴八舌的鄉音,帶著最原始的、不加掩飾的熱情和期盼,將鄭儀瞬間包圍。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2. <div id="cxiam"></div>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1. <em id="cxiam"></em>

        最近日本韩国高清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