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笑道:“勤奮也不能當飯吃,師父說過,修行首先還是要看機緣和天賦,我覺得你的天賦已經很高了,欠缺的可能就是一個機緣。至于我,天賦和機緣都未必有,那就只有勤奮了。”
他又嘆了口氣:“勤奮才是一切的基礎,否則再好的天賦和機緣也沒用。我自認已經挺努力了,但是跟你比起來,還差了好多。”
我笑著給他盛了一碗稀飯,拿了一個雞蛋,然后遞上筷子。
“不好意思,廟里條件有限,只有青菜雞蛋,等師父回來,我再帶你去吃大肉面,那是我們這里的特色,可好吃了。”
他拿起筷子吃東西,笑著說:“你比我強多了,我像你這么大的時候,別說做飯了,家里什么事都不用我做,連衣服都不用我洗。”
他說的老氣橫秋,好像比我大很多似的,我苦笑道:“那也是沒辦法,這些事我從小就做慣了,不瞞你說,我七歲就開始給家里做飯,還時常要挨揍。”
他也很好奇,一邊吃飯一邊追問,于是我也沒隱瞞,就把自己從小到大的經歷,包括如何住廟入道,全都講了出來。
他聽的一陣惋惜,滿臉都是同情的神色,對我說:“你也太慘了,難怪你小小年紀就這么獨立,而且住廟才不到一年,就學了這么多東西了。”
我笑著說:“慘是慘了點,但現在也挺好的,每天有吃有喝,有地方住,有東西學,師父對我又好,這已經是很多人求之不得的了。”
他點點頭:“嗯,你的心態很好,如果按你這樣發展的話,我估計用不了三年,你就能學成了,到時候你也去拿個法箓,就可以成為法師啦。”
他一說這個,我心中就充滿了向往,于是也對他說:“我的法箓遙遙無期,但你的天師箓近在咫尺了,等你突破二十四品童子箓,正式晉級,記得要告訴我一聲啊。”
我們兩個聊的很開心,一時間頗為投緣,吃了飯之后,我就帶他在廟里各個殿堂逛了逛,挨個拜了神仙。
他恭恭敬敬地給神明磕頭,然后出了大殿就好奇地問我,說別的廟里供奉的都是三清祖師、諸天神靈,你們這里為何主要供奉關圣帝君、藥王老爺,還有二郎真君?
我對他說,師父講過這個問題,三圣廟的這三位圣賢,其實都是凡人成圣,雖然比不上三清祖師,但卻代表了我們敬天法祖的一種精神信仰。
關圣帝君關羽,一生忠義勇武,堅貞不二,成為罕有的三教共尊之神,佛教尊稱“伽藍菩薩”,守護凈土。儒教尊稱“武圣人”,與“文圣”孔子并列。道教尊稱“關圣帝君”,伏魔三界。
同時,關公又是“武財神”,在民間還被視為可以治病除災,驅邪避惡,被世人敬仰千年。
藥王老爺孫思邈,醫術精湛、醫德高尚,一生淡泊名利,以解救蒼生為己任,深受世人尊崇,被尊為“藥王”。而且他也是一位道士,宋徽宗曾敕封他為“妙應真人”。
二郎真君則有多種版本,一般認為是楊戩楊二郎,但我們廟里供奉的,其實是在都江堰協助李冰治水的李二郎,也就是李冰次子。
他因為治水之功,在民間有著很多傳說,說他身披金甲,執弓挾矢,制水怪,降蛟龍,百姓尊其為“灌口二郎神”,宋代又被皇家封為“清源妙道真君”,為水利農耕之神。
師父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凡有功于人民之偉人,皆應奉敬為神,立廟以祀之。
我們敬天法祖,不是思想陳舊,是借助這樣一種形式,傳遞民族的文化,承接祖宗的血脈,從而傳承華夏文明的精神。
我們祭祀先賢,不是封建迷信,是對先賢的感恩和認同,更是要學習傳承他們為國為民的精神,因為這才是我們泱泱華夏五千年不衰的根脈與信仰。
所謂神仙,未必真實存在于天上,卻一定存在于老百姓的心中!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