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皇趙勛托著病軀看著互相征伐的朝堂諸公,很想退休!
他乏了,要不是還要等到魏王從北境回來,他早就撂挑子不干了。
這并不是因為他后來修道才有這樣的想法,而是從他登基為帝之前就有了這種想法。
先皇駕崩之前,將他按在了這個位置上,希望他能肅清朝堂上的弊端,開大景之中興。
可惜他壓根不想做皇帝,只想吟詩作對,做個逍遙的閑散王爺。
不由得他想起了前段時間在九公主那里看到的一首詩。
“終日昏昏醉夢間,忽聞春盡強登山。因過竹院逢僧話,偷得浮生半日閑。”
這首詩寫得很符合他現在的心境。
尤其是最后那句偷得浮生半日閑,更是他向往已久的生活。
可惜,生在帝王家,很多事不是他能左右的,就比如現在,宰相陳滿樓已經亮出了獠牙,想要用整個北境將魏王釘死在恥辱柱上。
燕王趙拓,他的好三弟,自從來到上京之后就沒閑著,明里暗里拜訪了很多朝堂高官,他想做什么?
子不父過,先皇臨死前幡然醒悟,把大景的江山交到了趙勛手中,在有可能繼承皇位的幾個皇子中,只有趙勛最有可能將這個破碎的政局,以及處于風雨飄搖中的大景挽救回來。
魏王趙崢智慧和勇猛不缺,但是行事卻雷厲風行,眼睛中容不得沙子,他要是那時候接手景國這個爛攤子,很可能讓景國立馬分崩離析。
燕王趙拓,一個自以為聰明,但實則就是一個跳梁小丑,不提也罷!
景國國祚三百年,內部已經滋生了諸多弊端,想要挽救改革,談何容易。
俗話說堵不如疏,既然矛盾已經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那就提前將矛盾引爆,然后再行霹靂手段,如此方有一線可能。
只可惜景國不僅有內憂,還有外患。
蠻國扣關,讓景國瞬間陷入到巨大的危機之中。
朝堂上,就在陳黨以為趙勛整日里沉迷在煉丹修道之時,趙勛給正在整頓軍務的魏王下了一道密旨。
常家滿門被查抄,魏王有了足夠的軍費前往邊關坐鎮。
可惜陳黨勢大,邊軍中也早就暗布陳黨一系的將領,使得邊關形勢急劇直下。
不得已,趙勛讓趙公公傳旨,以他對魏王的了解,斷然不會答應議和。
后面事情的發展幾乎在趙勛的意料之中。
魏王抗旨不遵,假傳圣旨,瞬間轉移了朝中的矛盾。
但是陳黨雖然勢大,不過他們也不敢將手伸向魏王那里,因為魏王可不是一個講道理的人,他手中有兵權,要是看誰不順眼,那是真敢上去把你剁了。
所以陳滿樓等主和派只能一而再再而三逼迫趙勛下旨罷免魏王的軍權,將其押解回京審判。
可笑的是,他們又沒有人敢接替魏王鎮守邊關。
趙勛看著這些人就像是看待一群雜技團的猴子,雖然齜牙咧嘴,但是殺傷力不足。
就在趙勛走神的時候,突然底下烏泱泱跪倒了一大片人。
趙勛心里嘆了口氣,該來的還是來了。
一點新鮮的花樣也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