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林看完了試驗數據后,迅速地找到問題所在,并說道。
隨后,工程師們迅速將六組超導儲能環改造成蜂巢結構,就像殲-35的隱身涂層接縫那樣精密咬合。
突然,警報器尖銳嘶鳴,大屏幕監控畫面中的彈射軌道冒出虛擬煙霧。
“能量過載!”
年輕工程師的驚呼聲被淹沒在設備嗡鳴中。
彭林卻盯著炸裂的波形圖笑了,這分明是當年“山城號”主炮首次齊射時的故障重現。
他立即開始親自帶隊解決相應的問題。
凌晨三點,改造后的彈射器開始極限測試。
脈沖電源組迸發的藍紫色電弧將整個實驗室照得如同極晝,10噸配重塊在0.3秒內被加速到180節,軌道摩擦產生的等離子體在稀土涂層表面形成詭異的紫色光暈!
“成功了!”
“能量轉換效率91%,遠超蒸汽彈射器的60%。”
所有人為這一實驗數據驚喜不已!
更驚人的是控制終端顯示的"峰值功率曲線",竟與三年前“山城號”擊沉靶艦的那次完美齊射完全吻合。
在使用“山城號”巡洋艦上的技術后,此次在“魯山號”航空母艦的電磁彈射器上的研發過程異常的順利!
經過一次次的先進技術研發,龍國軍工設計和工程師們已經積累了大量的研發技術經驗!
觸類旁通之下,只會有更多地技術成果被不斷的轉化出來!
窗外,渤海初升的朝陽正將第一縷金光灑向船塢中那具鋼鐵巨獸的輪廓,“魯山號”的飛行甲板上,電磁彈射器的安裝槽已預留完畢!
……………………
北方重工業基地,沈飛艦載機研發中心。
清晨的機庫被氙氣探照燈照得雪亮,三架不同構型的殲-35原型機如同暗夜中的幽靈,靜默地停放在電磁屏蔽區內。
沈飛的航空工程師為了追趕“魯山號”航空母艦的建造進度,同樣不眠不休奮斗了一夜!
對于航空母艦來說,艦載機是其戰斗力的絕對體現,不可或缺!
雖然“魯山號”航空母艦在建造完成后可以臨時使用殲-35進行替代,但是搭配艦載隱身四代戰機卻才是其最強完全體!
沈飛不想拖慢整個項目的進度,所以一直在加班加點的研發!
為了研發艦載版隱身四代戰機,他們總共挑選出來三款原型機進行選擇!
菱形翼尖的001號原型機正是“紅旗軍演”中碾壓全球三代機的功臣,機身蒙皮上還殘留著西北戈壁的沙塵刮痕。
地勤人員正用激光測距儀反復核對其折疊機翼的鉸鏈強度,機械臂在接縫處噴涂新型稀土吸波涂層,紫灰色的光澤在強光下泛出蜂窩狀的波紋。
002號原型機的尾鉤格外醒目,鈦合金材質在低溫測試中結滿霜花。
工程師們圍著它爭論不休:“陸基型的矢量噴管布局不適合艦載著艦沖擊,必須加強起落架液壓阻尼!”
有人指著大屏幕上反復播放的模擬著艦畫面,甲板劇烈起伏中,戰機尾鉤與阻攔索的碰撞火花四濺。
最引人注目的是003號原型機,它的機翼折疊機構完全展開后,翼面積比陸基型增大18%,機腹卻突兀地裸露著未完工的武器艙。
“電磁彈射適配測試失敗了三次!”
沈飛總師一把扯下布滿數據的圖紙,上面標注著觸目驚心的紅色警告:“前起落架牽引桿承壓不足”。
殲-35在研發過程中有過數個不同版本的原型機,現在沈飛準備在其中挑選最合適的版本進行改造成為艦載版!
“抗腐蝕測試開始!”
003號被拖入鹽霧實驗室,模擬海洋環境的高濃度水汽瞬間吞沒機身。
監控屏上,機翼折疊處的傳感器數值瘋狂跳動,這是艦載機必須面對的腐蝕地獄。
技術員死死盯著數據流:“蒙皮電位差超標!接縫處電化學腐蝕速率超陸基型300%!”
隔壁車間,一臺被拆解的“太行-改”發動機躺在臺架上,渦輪葉片上布滿液氮清洗后的白霜。
““太行-改”艦用版必須重新設計防鹽霧電路!”
首席工程師用扳手敲著噴管吼道。
火花四濺中,有人將“魯山號”甲板的風速數據投影到墻上:著艦瞬間的側風會撕裂傳統進氣道的流場。
經過一次又一次的試驗,三架原型機的測試數據如洪流般匯入中央計算機。
大屏幕上,艦載版殲-35的最終構型逐漸清晰:折疊翼強化鉸鏈、尾鉤沖擊緩沖模塊、蜂巢式防腐蝕蒙皮……
全球首款艦載版四代隱身戰機也終于定型!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