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良闕授首,蠻國勢必震驚。
但也只能是震驚。
從兀良闕臨死前的話可以聽出,蠻國此次大舉入關,是為了入主中原,那么他們最大的敵人仍然是大昭王朝。
而大昭王朝也明白,最大威脅仍然是蠻軍。
至于陸云川的定位,雖然他自己很不想承認,但沒錯,他就是一顆毒瘤,誰來碰都得完蛋。
蠻軍若改變戰略,全軍攻打涼州,大昭王朝勢必會趁機收復雍州。
反過來,若大昭王朝想收復涼州,那么東邊長安則會危險。
如此一來,陸云川的處境便很舒服了。
只要蠻國與大昭王朝交戰,自己便有利可圖。
為此陸云川專門派人將兀良闕全軍覆滅的消息散布到長安,用蠻軍失敗來增長大昭王朝的士氣。
而后再派一支小隊假扮蠻軍,對永興軍路附近村鎮進行劫掠襲擾,加深二者之間的矛盾。
先拱火!
再隔岸觀火,以待時機。
只要大昭與蠻國兩敗俱傷,他便趁勢而起,北伐直取雍州——此乃“二虎競食”之計。
當然,在二虎競食期間,壯大自身實力的腳步也不能停下。
眼下局勢,蠻軍仍有二十萬大軍囤于雍州,大昭王朝兵力必然也不會低于此數,
對于蠻國與大昭而,陸云川的涼州只有五萬帶甲士卒,據城而守尚可自保,想要主動出擊遠遠不夠。
不論火藥與酒精有多大,古代戰爭打到最后,還是得亮劍上刺刀,近身肉搏,因此軍隊規模,絕對是戰爭的第一要素。
可是,涼州畢竟只是一個州地,再怎么吸收流民,也只有巴掌那么點兒大,想要快速擴充軍隊規模,還得另尋他法。
陸云川思來想去,腦海中蹦出一個詞匯——
戰俘。
蠻國破關,近十萬邊軍淪為戰俘。
邊軍戰俘,都是老兵,都是沙場磨礪過的精兵。
若能將這批戰俘收入麾下,再加上涼州民兵鄉勇,陸云川算了個數,至少能湊出二十萬大軍!
二十萬大軍在手,涿鹿天下,未嘗不可?
陸云川便加派遣千目堂,對雍州進行全面滲透,探查邊軍戰俘的具體情況,嚴密監視蠻軍的動向。
時間一晃,三月初九,兀良闕涼州敗北的第十五日。
經陸云川的持續拱火,蠻國與大昭終于開干了。
打吧打吧!
最好兩敗俱傷,方便坐收漁利!
“當家的,我回來了!”
劉馬跨步走進書房,臉上帶著幾縷得意春風。
“講。”
“據咱們千目堂這半個月來的滲透與暗探,已確定了邊關戰俘的位置。”
劉馬奉上一幅地圖,在書桌上攤開,指著山脈一處道:
“就是這兒,陰山以北,一處名為‘鷹嘴峽’的地方,
八萬邊軍戰俘,被蠻軍分編為四十個苦力營,每營大概有兩千人,負責開山修路;
負責監工的蠻軍有五千人,分駐各營,每營莫約百余人看守,其主將‘烏赤孤’坐鎮中軍大營;
蠻軍為了防止戰俘逃跑,每日只給吃一頓飯,白天在山間修路,夜間囚于木柵欄營區,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
餓死,累死,病死,不計其數;
咱們的探子,是從山路野穿,眺看鷹嘴峽得來的情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