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義民揭竿而起,后有夏鄴的前朝私軍緊隨其后。
這些年,他蟄伏藏勢,受擁護前朝的一批官員的庇護,竟于各地分散豢養了十萬私軍!
大軍于各地響應,一路踏平地方官府。
地方官員若積極歸順者,可相安無事;若負隅頑抗者,則格殺勿論。
因而這支前朝大軍勢頭十分迅猛,以燎原之勢很快蔓延在大雍的土地上。
朝廷慌忙應對,倒是有武將愿意以身作則前往平叛,只是前朝軍隊來勢洶洶,若沒有足夠的兵力,則很難與之抗衡。
駐守京郊的總共才不過數萬兵力,何況京畿重地的兵力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不可輕易調動。
那么只有調動各地方郡駐守的兵力。
各郡通常都設有駐軍,便是為了應對急情之際能第一時間集結。
可調遣各郡重兵,需要兵符,既無皇上親令,又無兵符,便是朝中武將也難以調動。
后還是永安王親自前往各郡,說服駐軍的將軍們,眼下皇上生死未明,前朝余孽作亂,局勢嚴峻已刻不容緩,否則恐怕整個大雍都會陷入危難之中。
他以皇室的名義調兵平叛,親率大軍清剿余孽,待他日皇上平安歸來,他自會向皇上請罪。所有罪責,將由他一力承擔。
各地駐守的將軍們聞,難免動容。
永安王如此有擔當,大雍有危,他們又豈能坐以待斃。
誠然,朝中任何一武將,既無法擅自調兵,又承擔不起這個責任;可永安王就不一樣了。
皇上要是駕崩了,永安王就是大雍僅剩的皇室血脈,是下一任的帝王;皇上要是安全回來了,永安王也是他唯一的親弟弟,總不能因為調兵平叛而被殺吧。
現在既然永安王肯站出來做這擔保,將軍們便相繼響應,唯有先行平叛,解了大雍危機,再論功過。
各地駐軍很快朝永安王這邊出發集結。
彼時永安王站在那城樓之上,望著城外如黑潮一般聚集的大軍,黑壓壓一片。
他臨風而立,衣角翩翩,依然是一派陌上人如玉的形容,只是卻從來沒有任何時候能有眼下這么意氣風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