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熾兒,說來聽聽!”老朱銳利的目光如鷹隼般掃來。
“首先,需重設監生課程。”朱高熾解釋道,“除四書五經外,應增設‘六事’必修:一曰刑名,研習《大明律》;二曰錢谷,教授田賦稅收;三曰河工,講解水利修繕;四曰輿地,熟悉天下山川;五曰武備,了解兵法戰陣;六曰農事,掌握桑麻耕種。”
不等老朱開口,李文忠就撫須贊嘆道“好個六事!這在軍中,最頭疼的就是文官不懂糧草調度,這下可解了燃眉之急。”
(請)
根基!國子監改制!
太子標聽后卻露出憂慮之色:“道理雖好,但天下典籍分散,國子監師資匱乏,如何開設這些新科?”
“簡單啊,可效仿宋時三舍法,廣納賢才。”朱高熾不慌不忙道,“各州府舉薦通曉實務的能吏、耆老,聘為國子監講席;同時,在監生中選拔成績優異者,協助授課。如此,既能充實師資,又能激勵后進。”
這“宋時三舍法”,就是北宋王安石變法時期推行的教育改革措施,旨在通過分級教學與考核制度選拔人才。
王安石將太學分為三個等級,外舍(初級班)、內舍(中級班)、上舍(高級班),以“養士”與“取士”結合為核心,強化學校的育才功能。
上舍生成績分三等:上等可直接授官,中等可參加殿試,下等可參加省試,打破了科舉取士的單一途徑。
而且還與科舉制度銜接,上舍生考核分三等,上等可直接授官,中等可參加殿試,下等可參加省試,打破了科舉取士的單一途徑,可繞過科舉直接獲任官職,相當于“學校取士”與“科舉取士”并行,削弱了科舉對教育的壟斷。
說白了,朱高熾此策就是借鑒三舍法的“分級培養”與“考核晉升”邏輯,將國子監生按學習階段與能力分級,結合實務課程(如刑名、錢谷)與歷事考核,打破傳統“死讀書”模式,與三舍法“學用結合”的理念一脈相承,旨在為朝廷輸送兼具理論與實踐能力的人才。
朱元璋微微頷首,目光卻依然銳利:“你說的這些,不過是紙上談兵。監生們整日關在書齋里,學得再好也是空架子。”
“這正是我要提的程,聽聽六部尚書的意見。”
太子標躬身領命。
老朱則是含笑看向朱高熾,眼中滿是欣慰之色。
“當年朕讓國子監生直接做官,是權宜之計。如今看來,還是要走‘學用結合’的正途。”
“基操基操。”小胖墩得意洋洋地擺了擺手,“說實話啊老逼登,不行你就早點退位得了,咱和英哥兒肯定比你治國治得好!”
老朱“???”
太子標“???”
臥槽?
倒反天罡?
大逆不道?
兔崽子你真要上天啊?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