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辰很能理解孫明的想法,畢竟那是個六十多歲已經隨時準備好去見孫家列祖列宗的老頭兒,可是孫氏一族積弱已久且一代不如一代,這樣惡性循環下去早晚有一天會被人吃得連渣都不剩。
解決這種困境只有兩個辦法,一是找到靠山,很顯然孫明是將自己當成了靠山,畢竟有孫實的救命恩情和落籍之情,只要自己將來有出息,將來孫氏出現天災人禍時就不會置之不理。但外姓畢竟是外姓,所以想要用姻親來維系,在發現行不通后,便趁著此時還有些時間,請自己這個“不世出的大才子”來調教一番孫家的后人,總是聊勝于無的,再說萬一土坷垃里撥拉出金豆子了呢?
溺水之人即便摸到一根稻草也會緊緊抓住的。
對于暫時當一個教書育人的先生,陳辰并不反感,事實上他還求之不得,畢竟自己只是一個人,將來總要做些事情的,沒幫手怎么行?現成的一堆璞玉任自己調教,而且還完全值得信任,豈不正是求之不得?
其實算起來……這不算是利用吧?畢竟是各取所需,換個新名詞,叫做合作各贏?
但愿不是誤人子弟啊,畢竟他能教的只有后世那一套,對于四書五經的解釋可能跟這個時代區別很大,雖然事先已經聲明過,但仍有些不踏實。
……
陳辰這個揚名縣城據說還可能名揚天下的“大才子”要為孫家兒郎授課的消息很快就傳遍了孫家村,雖然先聲明了想靠此去科舉沒戲,但這個消息仍像春風綠了江南岸一般吹綠了孫家村眾人早已干涸如荒漠的內心。
以前是有過孩子出過山讀過書的,可是山路難行又常有野獸出沒,而且讀書哪能是說有成就便有成就的?無數人讀了一輩子書仍舊一無是處,再后來生活日漸艱難,連束脩都很吃力,那便回來吧,回來起碼家里還能多一口勞力,與讀書相比,填飽肚子才是首要的。
于是這個偏遠山村的人絕大多數都成了睜眼瞎。
可是現在天上掉餡餅了,族長說了,不要束脩,只要大伙兒能供應起先生的一日三餐就能讓自家的孩兒來讀書,這還有什么猶豫的?科舉不科舉的先放在一邊,識字與不識字能一樣么?
所以在接下來的時間里,整個孫家村都是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盡全力滿足陳辰的一切要求。
其實他也并未有過分的要求,只是用于教學的東西罷了。
沒有教室,族長決定把祠堂里的偏房騰了出來,雖然祠堂里不能進外姓人,但這好辦,把門封了,重新開一個門便是。反正是自家祖宗,看到后人能讀書上進還能不高興?
沒有桌椅,村里現成的木匠,晝夜不息。
沒有錢買筆墨紙硯,他又讓村里的木匠釘了好些木板,然后刷了油漆。又請族長派人去尋了好些炭條回來。
沒有教材……這基本上解決不了,那就不用教材,反正都是大字不識幾個,先背后練。
關于教學模式,他打算借鑒后世的小學。
所以他在門頭上寫了八個字。
“曲里第一希望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