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試成績出來后,知府也張貼了入榜七十人的考卷,最受矚目的,無疑還是林青玉。
一個七歲小童,換成別人不過將將開蒙兩年的歲數,人家卻已經能來與江南中文采風流者爭高低了,又豈能不叫人納罕。
再看卷子,辭藻華麗卻又之有物,幾篇經義答得入木三分,告示板下圍滿了抄錄者,都想抄了回去,好好鉆研。
不比嘉定地方小,消息流通慢,姑蘇府人杰地靈,情報傳起來也快,沒幾日,外頭就都知道林青玉乃是三品兩淮巡鹽御史之子。
許多人都感慨家學淵源深厚,倒是那些沒考中或嫉妒別人天資出色、成天酸里酸氣的人,一聽人家極有背景來歷,再不敢說什么酸話,陰陽怪氣了。
林青玉得了童生之名,在姑蘇府一戰揚名,人人都知道,一個七歲稚童,力壓群雄,拿下了今科府試第一。
不少人猜測,他還能不能一鼓作氣,拿下小三元,不看好者居多。
后頭的院試仍舊是在姑蘇府考,連考院都是同一個,唯一不同的就是主考官變成了當地學政,知府頂多算個副考官。
六月初,天氣正好,不熱不涼,連陰雨天都少見了,林青玉在二管家的殷殷目光下,提著他的考籃,不慌不忙的走進了考場。
這一場人數不減反增,只因整個姑蘇府內,有童生之名的學子均可報名考試,這是給童生們的特權。
不過,林青玉到底出了名,小小的個子,走到哪里,人家都能認出他來。
可能是知府和學政都站在貢院龍門前頭,面容嚴肅,學子們見了大氣不敢出,蒙蒙亮的天色,燭火明明熠熠,無人敢發出聲響,只有衣袂摩擦清晰可聞。
林青玉不認得這位學政,卻從林如海那里了解過,此人行文干練,頗有實績在身,林如海也挺欣賞他。
每位主考官的喜好各不相同,有人喜歡辭藻華麗的,有人喜歡質樸干凈的,也有人喜歡凝練沉穩的……種種而是。
雖然說只要文寫得好,有真本事,不愁上不了榜,但那也要看排名如何,從第四名往后的秀才,如何與前三名的廩生相提并論?
更別說,從一開始林青玉想要的就是小三元的名頭!
因此,他決定這一場,改一下自己的行文風格,將文風寫得更凝練更之有物才行。
這就是出身高門的好處,比起那些家境尋常的學生,他們所能接觸到的消息和情報終究有限,不比林家這樣的世代列侯,再怎么人口稀少,也是底蘊深厚的,主考官的喜好或文章,但凡有需一應俱全。
文風改不改,整體對林青玉影響不大,他依舊和上一次府試一般,一天半的時間將考卷答完,然后第一波出貢院,就連學政巡邏的時候,都忍不住悄悄打量他。
九天考完后,貢院封鎖,學政帶領知府為首的眾位副考官,在里頭緊張閱卷。
饒是林青玉經歷得多,精神旺盛,也忍不住為這半年來的緊張科舉而長舒一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