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的呀,陳老師幫錦寶梳的小辮寄。”
“那你有謝謝老師嗎?”
錦寶點點頭:“有呀!我送陳老師一顆糖,她很開心,她說謝謝錦寶。”
聽著姑侄倆的對話,來接自家娃的家長們胃液都快酸出來了。
同樣是兩歲半的孩子,怎么別人家娃能這么懂事明事理,說起托兒所一天的日常是如此條理清晰、頭頭是道,反觀自家娃——
“媽媽——媽媽——動畫片!”
“奶奶——neei!嗚嗚嗚——寶寶喝neei!”
“……”
不是纏著要看手機里的動畫片,就是纏著要喝奶,再不就是不明緣由的哇哇哭嚎。
真是人比人得死,貨比貨得扔。
謝姎在侄女小嘴叭叭的匯報聲中,接到了背著書包、拎著水壺、戴著學校發的小黃帽排著隊準時走出校門的侄子。
看孩子紅撲撲的臉蛋和興奮的表情,謝姎松了口氣,看樣子,侄子在現代位面的上學初體驗也很不錯。
[日頭還沒下山,小侯爺就下學了?郡主是因為年歲小,小侯爺怎么也這么早就下學?]
[真沒想到!天宮的學堂竟然是這樣的!]
[一天下來,戶外活動時長,不比課堂上坐著聽課的時長短!難怪天宮的孩子,體格都這么壯!]
[沒想到蹴鞠竟然也是一門課!]
[更沒想到蹴鞠的教授者竟然是一名黃毛子異族人!]
大梁人觀看了兄妹倆一天的上學日常。
除了驚嘆天幕世界的孩子所學內容之龐雜多元,更吃驚他們上學怎么跟玩兒似的?屁股還沒坐熱呢就被老師帶出教室放風去了——
托兒所小盆友跟著老師挖沙、釣魚、攀爬、嬉戲;
一年級小學生有大課間、體育活動課、外教足球課……
體育活動之豐富,看得大梁人眼花繚亂。
不禁在心里嘀咕:莫非這就是天宮孩子看上去明顯比同齡段的大梁孩子壯實、健碩的原因?
其實古代也有體育課,那便是“射”和“御”。
拉弓射箭和駕駛馬車是古代學子需要掌握的技能。
但那主要面向武舉考試的學子,對文舉學子沒有強行要求。
而對年紀尚幼的孩童來說,就更不做要求了。
與謝霽臨同齡段的大梁孩童,即便有條件上學堂,教他們啟蒙的往往是年邁的老夫子,學的是三字經。
一天下來,基本都是在郎朗背書聲或是靜心練字中度過,哪會組織學生走出課堂去戶外運動?
交了束修在學堂戶外運動,擱很多人眼里那絕對是不務正業的行為,學堂夫子怕是能被學生家長的唾沫星子淹死。
是以,古代的文人體質普遍比較差。
這從每一場科舉考試,總有幾人是走著進去、被抬著出來即可看出。
所以才有文弱書生一說。
直至觀看了小侯爺在天幕世界求學的日常,大梁教育界的大能們頓時有種被顛覆了三觀的茫然感:教育原來還可以這樣?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