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明爭奪戰!(保底1更!)
“多少?”
“八,八十萬!”
魔都,《收獲》編輯部,李曉林正在和其他編輯討論最新一期《人民文學》的首印發行量,大家都驚訝不已。
80萬,不僅超過了《收獲》的最高發行量,也打破了《人民文學》自己的記錄,怎么能這么有自信呢?!
《人民文學》的自信的原因很多,首先他們是單月刊,每一期的體量小,單價也低,才四毛錢。
而《收獲》《當代》這些雙月刊、季刊基本都是一塊起步,比較挑戰讀者的口袋,所以《人民文學》更容易創造高銷量。
還有就是這一期的品質了,兩部改革文學力作,其中一部還是去年引起巨大轟動的《喬廠長》續篇,還有就是魏明的動物系列在編輯部獲得了一致稱贊。
而且在首印的時候里那些歌突然被錄制了出來,并開始通過中央和燕京的廣播電臺大范圍傳播。
就這樣的優勢,80萬只是他們的底線。
一個編輯問:“曉林啊,你說《人民文學》會不會破百萬發行量?”
的標題是《春天在哪里》,自己最近好像聽過一首歌就叫這個名字,是一個小女孩唱的兒歌。
她繼續看下去,為了逃避勞動,鐘老師和校長一拍即合,接手了一開始只有三個學生的放羊班。
鐘老師一開始并沒有給自己樹立什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感,他當時想的是,這三個可不能也跑嘍!
所以生性愛玩的他使出渾身解數把把三個小學生哄得團團轉,于是他們回家后開始宣揚鐘老師有多好,于是學生越來越多,后面的故事也就順理成章地展開了。
叫“采蘑菇的小姑娘”,李曉林驚訝,怎么又是一首自己聽過的兒歌?
難道是魏明聽了這些歌,所以冒出了創作這樣一篇音樂老師和小學生的故事?
結果看下去后發現,“采蘑菇的小姑娘”竟然是里男主角鐘老師為一位失學女同學特意創作的。
這里沒有標注是“引用”,那就只能是魏明這個作者自己原創的歌詞!
李曉林繼續看下去,《小草》《種太陽》,這兩個章節里面的這兩首歌竟然也都是里主角所創!
現在李曉林基本可以確定,最近聽到的幾首歌曲都是魏明創作的,應該是他為了寫特意創作的副產物。
可是副產物竟然都這么厲害嗎!
這個年輕人到底還有多少驚喜啊!
關鍵還是寫得好看,對于包括李曉林在內的不少人,音樂是可有可無的,但是對于鐘老師,他的生活中不能沒有音樂。
所以他除了用碗罐模擬敲擊樂器,還會用動物腿骨做骨笛,給學生們吹《送別》,等春天到了,還會用垂柳樹枝的皮給每個同學制作一個口哨,還會帶著學生們走進野外,傾聽大自然的演奏。
生動有趣的描寫讓李曉林甚至開始動搖,音樂好像還真是挺有意思的,只是他們從沒接觸過有意思的音樂,在他們的生活中,音樂主要是承擔教育作用的。
(請)
\n
魏明爭奪戰!(保底1更!)
雖然故事很輕松,但魏明沒有忘記的這是一部傷痕文學,在輕松克制的主線故事下,還有鐘老師為了保護古樂譜被下放的起因,還有跟他高山流水的好朋友俞老師因不堪受辱自殺,以及為了跟他劃清界限,妻子帶著孩子和他離婚等暗線巧妙地穿插其中,叫人笑著笑著就想哭。
高明,太高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