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吳汝胤的這個計劃,權粟和李舜臣是很有看法的,他們很清楚,官軍這就是將朝鮮軍隊當炮灰和誘餌使用,一旦努爾哈赤真的引大軍來進攻的話,朝鮮軍隊恐怕是很難抵抗的,對于朝鮮軍隊的戰斗力,他們兩人還是很清楚的,而且一旦朝鮮軍隊損失過大的,對于他們兩人來說恐怕也沒有什么好日子過的,這點他們兩人還是很清楚的。
朝鮮對于大明要求派兵征討女真一事,其實想著應付一下的,因為現在大明極為強勢,朝鮮國王很清楚,要是敢于違抗朱載j的上諭,倭王就是他的現例子,所以他是決計不敢明著違抗大明皇帝的命令的,但是要讓朝鮮軍隊去為了大明出死力,顯然也是不現實的,所以在出征之前,權粟和李舜臣已經被朝鮮國王和柳成龍等重臣吩咐過來,此行就是做個樣子就行了,不要真的出死力。
但是現在吳汝胤顯然是準備將朝鮮軍隊當炮灰用,而且吳汝胤的命令是經大明軍機處、參謀軍務總署直接下達給張元功和吳汝胤的,這可是大明皇帝御批同意的作戰方案,吳汝胤當然是不買他們兩人的賬,吳汝胤直接問道:“這么說你們是要抗旨呢?是你們要抗旨,還是爾國王要抗旨?”
對于權粟和李舜臣來說,他們是不敢明著抗旨的,即便是朝鮮國王也沒有這個膽量,但是他們也有自己的說辭,就是朝鮮軍隊戰斗力羸弱,恐怕影響官軍的大計,朝鮮軍隊戰斗力極差,這點大明并不是今天才知道的,在之前倭寇襲擾中,朝鮮軍隊的表現就令大明已經不對朝鮮軍隊抱任何希望了。
連朝鮮人自己都很清楚朝鮮軍隊是靠不住的,他們在給大明的奏疏中說道:“我國人見賊,則先潰以走為能事。將則雖不忠,畏有軍律,不敢先走。軍之走者,不可勝誅,惟其不可勝誅,是以走耳。倭賊雖不能射,兩矢之間,忽焉到前,我國之人雖曰善射,遠則不中,近則倭劍可畏。發矢之后,恐其短兵來接,未得發矢,射亦不足恃矣。倭雖善用劍,我國人若持劍而進,則可以敵矣。我國人則不能如此,皆以走為善策,走且不及,則為賊所殺。賊見我國之人,或走或死,樂為之赴戰。是以,倭之氣增長;我之氣沮喪矣。”
對付倭寇尚且如此,遑論戰斗力遠比倭寇強的女真人,而且朝鮮軍制仿照大明,李氏王朝建立后,沿用了高麗王朝兵農合一的軍事體制,創立了朝鮮王朝軍隊,全國共設5衛,平時為農,戰時為兵,一切軍需給養均由士兵自行負擔,國家無養兵之負擔。但嚴格意義上講,五衛制治下的仍然是農業社會的非職業兵,其弊端是嚴重缺乏軍事訓練,內守有余,外戰不足,戰斗力不強。
這點朝鮮人并非不知道,但是很多朝鮮人的想法就是現在對于朝鮮來說,最大的威脅倭國已經不存在了,朝鮮練兵也沒有什么意義,反正有大明保護朝鮮,朝鮮軍隊能夠鎮壓國內叛亂就足夠的,再練兵沒有任何意義,所以對于朝鮮軍隊的孱弱,朝鮮上下并沒有什么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