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載坖顯然不是這么看的,倭寇與海盜,雖然說起來在大明是一路貨色的。但是他們在具體的目的上還是有很大的不同。倭寇并非大明就有了,前元時就已經有倭寇的記載了。
自大明建國后,倭寇襲擾的記載就不絕于史冊,因為日本進入南北朝分裂時期,在長期戰亂中失敗的南朝封建主組織武士劫掠中國與朝鮮沿海地區,就成為了倭寇的來源。只是在大明強盛的時候,倭寇不敢劫掠大明,就去欺負朝鮮而已,就是永樂時,倭寇也時常襲擊大明。
只不過朱老四不慣著他們罷了,遣名將劉江,率明軍于遼東望海堝全殲來侵之倭,此后海防較為平靜。倭寇的目的,就是劫掠,若是大明強大,他也能和大明做生意,只不過他們更擅長的是無本的生意罷了。
而海盜則不同了。他們本就在海商和海盜之間靈活切換,但是由于大明的海禁政策,他們無法進行正常的貿易,那就只能做無本的買賣了,現在浙直沿海地區形成了一批勢力強大的海寇頭目,其不僅擁有龐大隊伍,在浙直沿海地區建立據點,造成大規模持續性破壞,而且與外國勢力相勾結,不再是單純的國內反叛勢力。
以眼下海盜中的巨寇名賊,汪直(王直)為例,汪直與葉宗滿等人前往廣東造船,將帶硝黃絲綿等違禁物,抵日本、暹羅、西洋等國,往來互市者五六年,致富不貲,五六年時間里賺取大量財富。因其在走私買賣中頗講信義,便得到了番商信任。
在嘉靖二十三年前后,汪直開始與倭寇勢力產生聯系,為其后進入日本建立巢穴、吸引倭寇加入隊伍奠定基礎。在許棟麾下時,汪直收毛烈、汪汝賢(或王汝賢)、汪滶(或王滶)等人為義子心腹,實力逐漸壯大。
現在的浙直沿海洋面上,汪直成為實力最強的海寇。黨徒千人、艦船數百,與徐海、陳東、葉明等海寇首領結盟,招引倭寇,建立海上秩序和商貿規則。
雖然汪直現在勢力已經極大了,但是但其始終希望能有機會與官府談判放開貿易,將走私貿易合法化。所以對于倭寇和海盜,要區別對待。當然,眼下只有進剿,別無他圖。
朱載坖于是講了自己的看法,眼下官軍接連大勝,倭寇之前在大明沿海建立據點,集中大批倭寇襲擾大明的做法已經行不通了,接下來倭寇一定會分散兵力,前來到處襲擾大明。
而海盜們,為了達成使得大明開放海貿的目的,也必然會有所動作。說白了,嘉靖之前的海寇,雖然也有進行商貿者,但是大多以私鹽販角色存在。而前來中國入犯的倭寇,也只是進行劫掠勾當。與前代相比,嘉靖年間海寇在身份性質方面,“商、盜”雙重性更加明顯。此時海寇已不再局限于從事私鹽販賣等小型貿易,而是開展跨國走私商貿,貿易規模更加龐大。
所以汪直等人是以襲擾為籌碼,希望換取朝廷開放海貿的,而眼下汪直之前的辦法已經行不通了,他必然變更辦法,作為一個商人,汪直深諳談判之道,他知道,要想和大明朝廷談判,必須展現出強大的實力才行,之前在沿海占據據點的方式現在已經行不通了。
朱載坖判斷,汪直一定會改變方式,而行險襲擾南京,就是汪直的選擇之一。因為襲擾大明的留都,屬于殺害不大,侮辱性極強的行為,更像是政治行為,而非單純的劫掠。
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