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v id="cxiam"></div>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1. <em id="cxiam"></em>

      落地小說網

      繁體版 簡體版
      落地小說網 > 信息全知者 > 番外:飛升者嫦娥

      番外:飛升者嫦娥

      這是很早在藍白社就寫的山海經系列解讀之一,因為劇情涉及的越來越多,方便新讀者理解,故把番外移到新書這里來。

      愿意靜下心看一下的可以看,不愿意就跳過。

      真就只是單純地個人解讀一下,只不過我解讀的時候,總是會發散到很遠,并且線索和思路牽扯眾多知識。

      而一些知識點,若說得詳細,顯得臃腫,說得不詳細,又怕你們不知道……

      所以我總得寫點‘山海經解讀系列’的番外……

      雖說我的解讀,不以山海經以外的文獻為證據,但它們可以是思路。

      古文獻就在那里,現代信息那么發達,你們有心就可以去搜、去查,然后提出自己的見解。

      結合別人的理解以及他的人品和政治立場來判斷他描述的東西,會偏向什么。再對比山海經,可以推測出山海經里哪些是偽篇,哪些才有可能是上古原貌。

      同時也對比其他文獻,才能知道一個傳說,經過了哪些演變,是朝著什么方向演變的,繼而逆推,得出它的本來面貌可能是什么。

      毫無疑問,先秦時期的古文獻,最有說服力,漢代及以后的文獻,就不那么可信了。

      不是添加了大量的藝術加工,就是植入了政治目的,要么就直接被刪掉了。

      再加上歷朝歷代的戰亂,許多珍貴文獻的丟失,想了解上古五帝時期的真實情況,太難了。

      別信什么百度百科,甚至也別完全信各種正規渠道機構的整理。他們整理的東西,只有參考意義,而非真實。

      有百分之二十,吻合幾千年前的真實,就不錯了。

      因為他們的依據,也都是從漢以后的文獻中得來。

      唯一可以信的,只有考古文物,即對古代遺跡的實物分析。但借此,我們也只能知道冰山一角。

      所以,其實沒有什么真相了,真相早已埋沒,我們永遠只有個人所理解的‘真實’。

      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人類歷史。我解讀的未必準確,甚至有些觀點,早有人想到。

      歸正傳,很多認為,山海經更荒誕,憑什么它記載的就是更可信的呢?

      而且它說不定就是戰國人編寫的,并非遠古時期記載。

      我憑什么要把山海經寫的,認為是最真實的呢?

      首先我承認,我非常喜愛山海經。第二,我之所以一口咬定,山海經定然有一部分文字,是極遠古時期的人記載的,而絕非戰國乃至更晚才寫的。

      原因在于,山海經經常能推翻戰國以及之后官方所認為的事情,并且有文物為證。

      我很早就讀了山海經,而真正開始認為它是信史,至少比秦漢以來的說法更可靠的契機,在于有一天看到了三星堆青銅神樹的報導。

      沒有誰,比山海經描述地更詳細,哪怕是戰國時期的《九歌》,也只是提到太陽從東方的扶桑上照耀四方。

      完全不像山海經,早早就描述了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當青銅神樹把挖掘出來后,只有山海經與它印證了。

      由此之后,我瘋狂查閱還有什么文物與山海經印證。

      隨后就發現,甲骨文有。

      將近七十年前,文化部得到一批甲骨文,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一直到今天。

      其中有一片商王武丁時期的牛肩胛骨,刻著甲骨文。內容已經破譯,祭祀‘四方司’與‘四方風’的。

      “東方曰析,鳳曰劦。南方曰夾,鳳曰凱。西方曰夷,鳳曰彝。北方曰宀……鳳曰伇。”注意因為甲骨文太殘破了,所以北方叫什么不知道。只知道那個字,有個‘宀’。

      這是商朝時期,甲骨文所寫的‘四方之名’與‘四方風名’。

      注意,商朝風不寫作風字,只寫‘鳳’,因為殷商和當年的少昊羲和等國一樣,崇拜鳥,風字就是從鳳字化來的,風的最古象形就是鳳凰。

      少昊的圖騰是玄鳥,殷商的圖騰也是玄鳥,我嚴重懷疑他們是少昊后裔。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

      如果把這句話,按照山海經的語習慣去翻譯,其實就是玄鳥生商。

      類似于‘顓頊生驩頭’,顓頊國衍生出企鵝國。

      所以少昊,也就是玄鳥國衍生出了殷商國。東夷系的殷商,滅了炎黃系的禹夏,對夏朝的文明造成了巨大的破壞,二里頭遺址到處是很明顯地破壞痕跡,幾乎就沒有完好的東西,可以想象夏朝滅亡時,很多東西都被徹底毀掉了。

      扯遠了,那么三千年前的甲骨文所記載的四方風,山海經里有沒有呢?

      當然有,格式都一樣……而且更詳細。

      《大荒東經》:“東方曰析,來風曰俊,處東極以出入風。”

      《大荒南經》:“南方曰因,夸風曰乎民,處南極以出入風。”

      《大荒西經》:“有人名曰石夷,來風曰韋,處西北隅以司日月長短。”

      《大荒東經》:“北方曰?,來之風曰猣,是處東極隅以止日月。”

      最后北方放在了東經,應該是劉歆修書時,或者更后世時犯得錯誤。

      總之山海經記載,與甲骨文幾乎一樣。

      可能有人覺得,哪一樣啊?錯了很多好吧。

      的確,東風甲骨文寫‘劦’,山海經寫‘俊’。南方甲骨文寫‘夾’和‘凱’,山海經寫‘因’和‘民’。還有西風‘彝’,寫成了‘韋’。

      不過北方甲骨文的字已經破損了,只剩下一個‘宀’,山海經卻寫明了,是‘?’。這個字早就不用了,其實就是宛字,上面多了個鳥而已。倒是很符合東夷的習慣。

      另外關于南風甲骨文寫凱,山海經其他段落作了補充,《山海經·南山經》:“又東四百里,至于旄山之尾,其南有谷,曰育遺,多怪鳥,凱風自是出。”

      也就是說,山海經也認為南風叫凱風。

      總之山海經犯的錯誤,其實都可以認為是后人整理和傳抄犯得錯誤。

      古本山海經早就找不到了,現在看的是不知道傳抄了多少回的版本。有些字也變了,是很正常的。

      寫錯字沒問題,說的是一回事就行了。

      凡事就怕對比,看看其他文獻犯的錯誤你們就懂了。

      戰國時的《堯典》有關于四方的描述,說帝堯朝東西南北各派了人去觀察天象,司掌四方、四時,分別是:“厥民析,鳥獸孳尾。”“厥民因,鳥獸希革。”“厥民夷,鳥獸毛毨。”“厥民隩,鳥獸氄毛。”

      是不是很晦澀?沒事,你們不用懂什么意思。

      因為關于真正遠古的四方司,四方風的設定,戰國人早就忘了。

      不懂意思,所以是‘望文生義’,‘想當然’地寫成這樣。

      他們看到殷商人留下的甲骨文‘東方曰析,鳳曰劦’,大概也很懵逼。

      因為甲骨文里‘風’字是‘鳳’,繼而直接理解為鳥……再望文生義,聯想下覺得這里是在寫鳥獸。

      ‘劦’字你們看結構,也知道,是有眾人協力之意,繼而望文生義,聯想為‘合’的意思。

      所以戰國人結合前面的鳥獸,就寫了鳥獸‘合尾’。

      好好的四方司與四方風,變成了四方司在不同季節下,鳥獸的變化……

      風呢?跟風沒有關系了。

      堯典是《尚書》首篇,儒家經典,到了漢朝,地位飆升,因此司馬遷在寫史記時,選擇了堯典的說法。

      至于山海經的說法,司馬遷沒有采用,表示:‘吾不敢也。’

      所以,從戰國往后,一直到近代,堯典的說法都是正統。

      直至,上世紀,用科學且系統的象形解析方式,破譯了商朝文物上的甲骨文。

      這才發現,一直以來正統都錯了,山海經是對的。

      自武丁時期在骨頭上刻下那段文字后,三千年下來,唯有山海經,完整記載了上古的四方風。

      當然,我可以洗。

      戰國時期的人,不是不懂甲骨文,他們是故意篡改。

      或者故意在嫁接,將炎黃東夷的文化進行融合,把大量東夷的文化,安插到帝堯等炎黃系的人身上。

      他們沒有選擇照抄,而是從東夷系的文化里取其靈感,進行加工,然后轉嫁給帝堯。

      完成了民族融合,炎黃與東夷,徹底合為一體。

      帝俊成了帝嚳,少昊成了黃帝之子,殷商的祖先是帝嚳的次子……

      我沒有說這不對,作用是積極的。

      但不管是故意錯,還是無意的。

      客觀來講,戰國時對上古的理解,就是沒有山海經寫實,沒有山海經真實,沒有山海經老實。

      對于上古之事,戰國文獻有學術目的,漢朝文獻更是有政治目的。僅供參考。

      傳漢武帝時從西域有人送來了鸚鵡,漢武帝一臉懵逼不認識,最后還是東方朔掏出山海經,說這玩意兒叫鸚鵡。

      《山海經·西山經》:“有鳥焉,其狀如鸮,青羽赤喙,人舌能,名曰鸚鵡。”

      雖說我沒有在正史上找到這個記載,但是從漢武帝以后,大量的鸚鵡被引進,販賣。

      東漢末年,禰衡的唯一名著,就是做了一篇《鸚鵡賦》,詠頌了這古往今來就沒人詠頌過的這種鳥。并假托鸚鵡,表達無人識得自己才能的郁悶。

      而鸚鵡這個名字,也一直延續,直到我們今天。

      很多動物的名字,古今不同,但是鸚鵡的名字從未變過,這可以佐證在山海經以后,漢朝以前,就沒有人給鸚鵡取過名字,根本就不認識。

      是漢朝人從山海經里得知它早就叫鸚鵡,便一直沿用,這才使得名字沒有變化,因為有共同的名字來源。

      如果沒有山海經,那么會有各個地方的人,給鸚鵡取不同的名字。北方人見到鸚鵡,取個名字。南方人見到鸚鵡,可能又會取個名字。

      繼而到了二十一世紀,鸚鵡會有多種正式名稱。

      然而并沒有出現這種情況,說明在漢朝以前,除了山海經作者同時代的人以外,沒有人見過鸚鵡。

      另外有文獻記載,漢宣帝時期,上郡有古代石室坍塌,里面的石壁上刻畫著“反縛盜械人”的圖像。沒人知道什么意思,直到當時在‘修正’山海經的劉向,也即是劉歆的父親,指出這是‘貳負之臣’。

      《海內西經》:“貳負之臣曰危。危與貳負殺窫窳,帝乃梏之疏屬之山,桎其右足,反縛兩手與發,系之山上木。在開題西北。”

      所以說,上古之事,漢朝人懂個錘子……鸚鵡都不認識,對黃帝、堯舜等五帝之事,倒是莫名其妙的知之甚多,跟親眼見過似的。

      還有很多例子,總而之,自古以來,山海經與大量的文物、現實之事物對應。

      無論是動物,山川,壁畫,甲骨文,還是三星堆文物,以及我尚沒有提及的二里頭遺址、陶寺遺址、石峁古城……

      大量的現實之物,都多多少少,印證了山海經的寫實、真實、老實。

      古今變化太大,它寫實沒有用。

      時代也在變遷,它真實沒有用。

      而且也太老實了,老實到沒有歌頌任何人,沒有傳達任何道理,沒有宣揚任何仁德義理,甚至可能還觸了些霉頭,犯了些忌諱。

      活該劉歆修書時,把山海經修少了一半。

      山海經縱觀其古今地位,一直都很尷尬。它的內容,在歷史長河中,與官方正統說法,往往不同。

      這是一本孤獨的書,孤獨到除了已經埋沒在土里的輝煌,沒有誰可以證明它說的是真的。

      我幾乎每一篇,都要懟一下劉歆這個人。

      你們本來不認識他的,估計也對他很熟悉了。

      我再說一遍,劉歆,儒家大宗師!

      第一名系統整理先秦文獻的人,古文經學開創者,被歷代文學界評價為孔子之后學術界第一偉人,巨匠。

      我并不否認他的貢獻,但他實在是對學術不客觀,對文獻不尊重。

      西漢皇室藏書,滿滿十幾座宮殿、倉庫的竹簡,本來都是極度散亂的,不成體系,兩百年無數人都整理不出來,是他劉歆憑一己之力!將其整理成冊,讓人能讀。

      十幾座宮殿,整理出了幾十部古文獻,使其得以流傳,都是他的功勞。

      不過,劉歆也‘弄丟’了,更多的書……

      《山海經》少了14篇,《荀子》322篇,只剩32篇。

      還有三易,自他之后,只剩周易。

      《連山》、《歸藏》,這兩本書,加上《周易》,合稱三易。分別是夏、商、周三朝的人占卜論事所用的‘易’。

      ‘易’我們都知道,記述各種自然現象、歷史事件,借此比喻,傳達思想,教授道理,人生感悟并評定吉兇。

      古時發生了類似的事,結果是兇,那么你占到這個掛,正好又做了類似的事,所以也是兇。

      當然,只是舉例,沒這么簡單,‘易’很復雜,我也不懂,但它一定包羅萬象,記錄了天地間種種大小事。

      我為何要提這個?

      因為嫦娥的事,從我們的視角去看,有明確文獻的書,最早就是《歸藏》。

      但是,從淮南子的作者,到東漢的一些學者,再到晉、唐,都有人說,嫦娥最早出處為《山海經》。

      這就奇了怪了,我把山海經翻爛了,也沒看到嫦娥、姮娥奔月的事情。

      羿倒是有,這是個超級牛人,以后再說。總之山海經里并沒提他有個老婆叫姮娥,也沒有嫦娥奔月。

      所以,已發現的文獻里,是《歸藏》最早提及。

      而《連山》、《歸藏》,已經失傳一千多年了。

      第一劫,焚書坑儒。

      當然,史記說燒得都是儒家經典,也不盡然,有疑古派考證,認為秦始皇焚的是巫卜之書,坑殺的是方士。

      我不知道秦始皇燒得什么書,但是別忘了,就算按照這種說法,《連山》《歸藏》,也是屬于巫卜之書。而且是巫卜里的‘圣經’。

      方士忽悠秦始皇,理應就是拿連山歸藏上的上古之事,作為理論基礎的。

      無論是連山、歸藏、還是山海經,都提到不死藥。

      可惜方士拿不出不死藥,說什么都不好使。

      為了統一意識形態,順帶出一口氣,秦始皇后來直接焚燒了大量記載關于上古神異、海外風情的書籍,去特么的海外仙山!

      順帶還燒了不少六國古籍,推進書同文的步伐。

      可以想象,山海經,應該也因此受到重創……

      有些人說,儒家指責秦始皇焚書坑儒,就是在亂黑,分明燒得都是巫卜之書,并沒有坑殺儒生,完全是為了黑秦始皇而顛倒黑白。

      我這里,倒想給儒家說句話,為何儒家狂黑秦始皇的這波操作?

      別的原因我不談,燒了哪些六國古籍,我也不知道,我只說他燒了易經,就夠了。

      三易中的周易是儒家五經之首。秦軍挨家挨戶地搜書,儒生為了保護易經,不得死幾個?焚書坑儒中,易經受到了毀滅性打擊。

      第二劫,項羽火燒咸陽。

      這波是真的傷,管他什么書,全給你燒了!

      秦始皇掃清宇內,咸陽收藏了六國無數珍寶外加珍貴典籍。

      一把火,燒了個天昏地暗。這才是導致諸子典籍大量減少的原因,秦始皇多背了鍋而已。

      損失有多重呢?到了西漢文景兩帝收羅大量的古籍,但是發現很多書直接失傳了。比如《詩經》《尚書》、《逸禮》、《山海經》還有諸子文獻。

      當然,并未完全失傳。還留下了一些燒焦的殘片,有的剩幾個字,有的只剩幾根竹片,都是散亂不堪,一片一片地散亂著。

      這里我再給秦始皇說句話,始皇帝燒書,還給你留殘片?所以也就只有項羽焚城才可能留點。

      這些竹簡堆了十幾座宮殿,王莽時期,才整理出眾多先秦古文。

      其中《連山》、《歸藏》并未失傳。是魏晉才失傳,之后歷朝歷代的文人都在找,卻找不到。

      西漢的時候,這兩本書還有,魏晉時怎么就沒了呢?這是兩部極為重要的書!周易流傳有多廣,這兩本書就該流傳有多廣才對!

      負責整理三易的,是劉歆,沒錯,又是這個人。

      你們不用猜他把連山歸藏給刪了,他還不至于這么喪心病狂,借他一百個膽子也不敢刪這兩本書。

      但事實是……劉歆整理完后,同期的東漢學者記載:‘《連山》藏于蘭臺,《歸藏》藏于太卜’。

      漢朝時,皇宮內建有藏書的石室,作為中央檔案典籍庫,稱為蘭臺。

      太卜則是九卿之首太常的屬官,負責為國家大事卜問。

      藏起來了……劉歆整理出了幾十部古文經典,都得以流傳,這事實上也正是讓他校書的目的——便于流傳。

      結果這兩部與易經并列的夏、商人所用典籍,竟然被束之高閣……

      然后,你們懂得,流傳度不廣,就容易失傳。

      第三劫來了。

      東漢末年,董卓一把大火燒了洛陽……

      我不知道有沒有把這兩本典籍燒掉,畢竟當時有不少文人,比如蔡扈,就去搶救了不少典籍。

      《歸藏》放的比較偏僻,可能被少了,但《連山》在蘭臺,是重要的藏書處,應該被搶救了。

      可惜,這還沒完。

      第四劫,西晉永嘉五年,匈奴等攻破洛陽,殺晉官民三萬余人,擄晉懷帝,焚燒洛陽城,洛陽化為灰燼。

      行了,這次不會有人搶救了,上次董卓是遷都,這次直接是屠城,不知多少典籍被毀。

      至此之后,《連山》、《歸藏》失傳。

      說了這么多,你們可能會奇怪,都失傳了,為何還說嫦娥,最早有明確文字記載的是《歸藏》?

      因為這本書,失傳了一千多年后,在我出生的那一年,從湖·北挖出來了……

      那是戰國時期的一座楚墓,除了棺材,沒有青銅器,沒有黃金,沒有美玉,只有一些陶器,和一堆竹簡陪葬。

      竹簡中,都是夏商周的上古文獻,其中就有商之易《歸藏》。

      歷朝歷代,戰亂無數,不知道多少古文獻遺失,以至于到了今天,我們能看到的夏商周乃至上古的文獻,微乎其微。

      以至于我們了解上古先民,大多只能從漢代及以后的人所說的去了解。

      但是,漢朝人懂個錘子的上古。

      所以得虧有陪葬制度啊,先秦之物,都是我們自己挖出來的。雖說是浪費社會財富,但真要人人都聽墨子的,實行薄葬,那肯定真就什么都失傳了。

      我真的很期待,什么時候挖出一部周代的山海經啊。

      到了這里,你們肯定很惱火:我要看嫦娥,你跟我扯什么歸藏!

      我說了,這是山海經解讀系列的番外,并非解讀系列的正文……

      因為現今版本的山海經里真的沒有嫦娥,雖然很多人都說嫦娥源于山海經,可至少現在就是沒有,如果有,也有待考古發現古版山海經。

      綜上所述,除去已經失落的,早期版本山海經的遺篇對嫦娥的描述以外,那么我們已知的,就只有歸藏這本書,對嫦娥之事最有發權了。

      假設山海經可信度為一百,那么歸藏的可信度,起碼有七八十左右。

      《歸藏》:“昔者恒娥竊毋死之藥于西王母,服之以月。將往,而枚占于有黃。有黃占之曰:‘吉。翩翩歸妹,獨將西行。逢天晦芒,毋驚毋恐,后且大昌’。恒娥遂托身于月,是為蟾蜍。”

      你們都看出來了,不需要山海經里拿出東西來,光商朝的版本,就可以直接駁回嫦娥偷走羿不死藥的說法。

      商朝的歸藏,就明確寫了,姮娥竊不死藥于西王母!跟大羿有毛關系?

      另外,這里還有一個細節,那就是嫦娥吃了不死藥后準備去月球,但還沒去,去之前她找人占卜!

      這就又駁回了關于嫦娥吃了不死藥后,身不由己,自動飛向月亮的說法。

      她是可走可不走,想去哪就去哪的狀態。

      這種狀態,大概率說明嫦娥是有動機,有預謀地偷了不死藥。

      “服之以月,將往。”

      也就是說,偷完吃了,吃了之后準備去往月球。

      但是她很慌,惹了西王母,偷了不死藥,根據山海經我們知道,這明顯是很嚴重的事!

      因為山海經里記載有人偷了不死藥,直接被處死了。

      所以,嫦娥擔心自己要涼,雖然很想去月球,但走之前問了一個叫‘有黃’的人:我此行之后會怎么樣?

      那個‘有黃’說了:“大吉大利,今晚吃雞。你此番飛回來,又將獨自西去,遇到陰暗氣象,不要驚恐,之后會有大光明。”

      注意,翩翩歸妹中的歸妹,是歸藏里的一卦,有特殊含義的。

      具體我很難解釋,‘歸妹’大體可以認為:‘女子嫁做別人妾,要忍耐,一條腿也能走路’,‘遇到不滿的事,不要暴躁,一只眼睛也能看’,‘出嫁的日期被推遲,不要急,新的日期會更好’……

      總而之,講了些砥礪前行,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

      這也與后面的說法對應,遇到黑暗無光的天氣,不要驚恐,度過之后會有大光明。

      嫦娥聽完很高興,于是到了月亮安頓下來,成為蟾蜍。

      以上,這就是我們能看到的,最早的嫦娥傳說。

      大膽猜測一下,偷吃了不死藥,為什么要去月球?用邏輯想一下,月球肯定有什么讓她特別想去的東西。

      她冒著生命危險,偷吃不死藥,就是為了去月球。

      也許非常冒險,非常危險,但度過黑暗之后,將是無限的光明大道!

      也就是說,到了月球,她可以憑借吃了不死藥這重身份,擁有她做夢都想擁有的生活。

      而嫦娥知道會得到什么,所以才冒險,拼死行竊藥之舉,想去月球搏一把命運!要么萬劫不復,要么命運蛻變!

      可是這一去,就回不了頭了!所以她又很慌,于是問了某個非常有權威的人,一名一點也不怕西王母,地位不亞于西王母的人:自己此行去月球,未來會如何?

      那人告訴嫦娥:你會成功的,遇事不要急,不要慌,不要怕,一切都會過去,你的未來一片光明!

      可惜了,這畢竟是一本易經,雖然講述了嫦娥的故事,但必然要以此表達某種人生態度,處世哲理……

      所以月球上到底有什么,姮娥為何搏這一把,我雖然可以繼續推測下去,但卻會顯得很沒有根據。

      因此我暫告一段落,先說說,歸藏記載的嫦娥故事,之后經歷了怎樣的演變。

      然后我再根據其演變的規律,進行反推,將‘尚沒有找到’的山海經古本中,‘可能記載’的嫦娥事件,給逆推出來。

      也就是說,根據歸藏以后的故事發展規律,結合山海經一貫的文字風格,和上古五帝可能的時代背景,推測出,假如古本山海經里真的記載了嫦娥,那么會是怎樣的。

      開始!

      涉及嫦娥,就不得不提大羿!

      但是通過歸藏我們知道,嫦娥并沒有偷大羿的不死藥,而是偷了西王母的。

      戰國屈原《天問》中,寫了羿,但沒有提嫦娥。

      西漢《淮南子》中記載:“羿請不死之藥于西王母,姮娥竊以奔月,悵然有喪,無以續之。”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2. <div id="cxiam"></div>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1. <em id="cxiam"></em>

        最近日本韩国高清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