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荏苒,轉眼已是1980年3月1日,正值農歷正月十五的元宵節。
這一天,王朗騎著摩托車去了一趟公社郵局,將他自己根據動畫片《葫蘆娃》改編的小說《葫蘆兄弟》寄給了滬市的《兒童時代》雜志社。
王朗之所以選擇改寫兒童文學,最關鍵的原因在于兒童文學的巨大市場潛力。
回溯到八十年代,曾有一本兒童故事書《365夜故事》銷量高達750萬冊,其銷售成績竟超越了《平凡的世界》與《魯迅文集》。
這足以見證兒童文學銷量的驚人之處。
按照正常的歷史發展,《葫蘆娃》要到1985年才由滬市美術電影制片廠根據民間傳說《十兄弟》改編推出。
而王朗記得,在九十年代,香江也曾將這一民間傳說改編為電影和電視劇。
已近正午時分,氣溫稍顯和煦。王朗剛騎至村口,冷不防被從小徑中竄出的狗娃嚇了一跳。
“你這小鬼頭,在搞什么鬼?”王朗沒好氣地問道。
“叔,快跟我來!”狗娃語氣急促。
“到底是怎么回事?”王朗疑惑地打量著狗娃,這才發現他鼻青臉腫,滿身塵土,顯然是摔了個不輕的跟頭,心中暗忖:這孩子莫非是從山坡上滾下來了?
“快說,到底怎么了?”王朗追問道。
“叔,我不是想給你套只大鹿嗎?”狗娃解釋道。
“別胡說,我可沒讓你去套鹿。”王朗心中暗罵,這小子什么都往自己身上攬。突然,他意識到狗娃話中的關鍵,“鹿?什么意思?”他愣了一下,隨即怒道:“你這臭小子,看我不抽你!”
王朗從車上跳下來,一把揪住狗娃的耳朵,打算好好教訓一下他。
“叔,叔,疼啊,快松手,要不然鹿就跑了!”狗娃疼得直嚷嚷。
“你真套到鹿了?”王朗松開手,驚訝地問道。
在灌木叢生的雜草中,一只體形如牛犢的動物掙扎著,它的后蹄被一根鐵絲緊緊纏住,而鐵絲的另一端則連著一個如小臂般粗細的木樁。
“這是什么東西?”王朗疑惑地掃視過去,發現這只動物并非他想象中的梅花鹿或狍子。它的臉龐狹長似馬,角形又如鹿,蹄子寬大像牛,而尾巴細長卻像驢。
這不就是人們常說的“四不像”嗎?也就是姜子牙的坐騎——麋鹿。
有些人會誤將麋鹿認作圣誕老人的坐騎,但那其實是個誤會。圣誕老人的坐騎實際上是馴鹿,而非麋鹿。
麋鹿與大熊貓一樣,曾是我國特有的物種。
早在漢朝末年,麋鹿就已近乎絕種,僅在長江中下游的濕地中殘存著最后的種群。
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