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燕國的開國皇帝是個可圈可點的明君,放在以前,商賈之子是不能科舉入仕的,但后來開國皇帝放寬了政策,三代為商之后,到第四代的時候便可以科舉入仕,還有,若是商賈之家愿意散盡家財充入國庫,那么便不受條件約束,什么時候都能參加科舉。
若要姬臻臻來選,家財萬貫跟一個科舉名額相比,她肯定是選家財萬貫,畢竟只是給你一個科舉名額,不一定能中,而即便中了進士,也就是當個七品小官。
但她低估了這個時代的老百姓對當官和權力的執念。尤其是那些商賈之家,不缺吃穿之后,最想要的便是子孫出息,他們做夢都想子孫里能出個大官。
所以當時這條政令頒發之后,商人們都非常高興,還真有商賈世家傾盡家產換子孫科舉之路的。而且還有成功的,那商賈家里的好幾個孩子竟都是科舉的好苗子,接連中了進士。后來得以改換門庭,商賈世家變成了官宦之家。
當然,這是少數,多的是那竹籃打水一場空的。
開國皇帝用這個法子將國庫填得滿滿當當,因為沒有苦底層百姓而充盈了國庫,這一政令成了開國皇帝的履歷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就算是這些商賈之家在成功改換門庭之后,也想將身上的銅臭味味兒遮得嚴嚴實實,恨不得叫人忘記自己祖上是做生意發家的。可見時下人對商人的看輕和低視。
但姬四郎卻從不避諱這一點,家里頭好幾個當官老爺的,也跟他屁事兒沒有,該如何就如何。
姬臻臻輕嗤,“經商怎么了?我四哥憑本事掙錢,行得端坐得正。何況我四哥掙的錢多,給出去的也多,哪回出現天災人禍,我四哥不是帶頭捐銀子?那些世家豪族累世積攢的祖產不少,絕不遜色于我四哥,也不見他們捐多少銀子。為國為民幾個字可不是只在嘴上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