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相循序漸進,最終說出了一個兩全之策,“不若叫皇家天師前往荊州四城,他們有呼風喚雨之能,若能降下雨水,搶救田地莊稼,百姓們必將叩謝天恩,皇家天師們亦得大功一件,屆時皇上論功行賞,文武百官再無異議。”
南地本就比北地多雨,秋收時節連續二十日無降雨已經算是小旱了,若持續無降雨一個月以上,便是中旱。若長達一個半月,那便是妥妥的大旱,到時候顆粒無收,定會餓殍遍野。
自從荊州將有大旱的預出來之后,不止皇帝,文武百官乃至天下百姓都在關注此事,一開始因預直指荊州以北,嘉貞帝便命荊州以北數城的官員留意此事,一旦發現有旱災的傾向,便立即上報。
可后來,這預不知從何處傳來,大旱之地竟變成了荊州以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嘉貞帝便對荊州數城都關注了起來。
外地折子送來路上要耽擱時間,寫折子的時候是二十日不降雨,現下已經不是二十日了,再耽擱下去,便要成中旱了。
此事的確是重中之重。
聳拉著眼皮子打盹的姬大錘不禁朝這右相瞥來一眼。
若說滿朝文武百官他最佩服的人是誰,當屬右相。
大燕朝設左右二相,兩人亦是閣內的首輔和次輔,右為尊,右相為主,左相為次。這左相是個保守派,沒啥存在感,而這右相卻是只老狐貍。每每朝上有什么爭議的時候,他都能及時給出一個兩全之策,既能順了皇上的意,亦能捋順文武百官的毛。
右相這話一出,果然皇帝讓步了,文武百官也妥協了,先前那老諫臣一時也沒了反駁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