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們醒悟得太遲,讓你們遭受了太多的苦難和委屈……”
“遲得,是我們……”
潘億年的聲音陣陣發顫,卻鏗鏘有力。
旁人意識到了什么,認出了這些人的身份,卻也沒有認出這些人的身份。
看這些人的裝扮,旁人只知道這些人是抗戰老兵,卻不知道他們屬于哪一支部隊。
看著唏噓感慨、熱淚盈眶的抗戰老兵,看著旁邊迷茫的華仔粉絲和南大師生,潘億年一咬牙,轉身回到了舞臺上,右手拿著話筒,左手指向那些老兵的方向,用盡全身力氣說道:
“你們,知道他們是誰嗎?”
“你們,知道他們來自哪嗎?”
“我們生活在太平盛世,是我們的幸運,也是我們的不幸。”
“因為,我們永遠都無法想象,一個國家到了何種絕境,才會讓一群平均年齡只有12歲的孩子上戰場。”
“7000余名娃娃兵,拿著比自己還高的槍上戰場,這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來說,又是何其的悲壯。”
“而這一幕,就發生在1944年的松山戰役。”
“那里有國內最悲壯的烈士陵園。”
“如果有一天,你們能去那個地方,請低頭致敬。”
“因為,他們犧牲時,最大的不超過15歲,最小的年僅9歲,他們經歷的就是抗戰史上最慘烈的松山戰役。”
“無數將士倒在了沖鋒路上。”
“松山山頭,血流成河。”
“遠征軍傷亡慘烈。”
“那一刻,國家和民族,到了生死存亡之際。”
“那一刻,7000多名平均年齡只有12歲的娃娃兵,應征入伍。”
“他們為了國家和民族,毅然走上戰場。”
“他們大多都是孤兒,父母在抗戰初期就犧牲了。作為烈士家屬,跟隨部隊四處漂泊。”
“如果是現在,以他們的年紀,本應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讀書學習,或者在父母身邊撒嬌賣萌,享受童年快樂的時光,可他們卻用幼小的身軀,捍衛了中華民族的尊嚴,扛著比自己還高的步槍,迎著敵人的炮火奮勇沖鋒。”
“他們稚嫩的臉龐下,是對腳盆子的國仇家恨,眼中帶著視死如歸的決絕,明知活著回來的希望渺茫,卻義無反顧地沖向敵人陣地,以弱小之軀與腳盆子浴血廝殺。”
“松山戰役從6月4日開始,到9月7日結束,遠征軍總共發起了10次大規模進攻,小型戰斗更達到了數百次,歷時95天的血戰,遠征軍最終艱難地拿下了松山防線。”
“此戰,我軍傷亡7773人,其中娃娃兵就傷亡了1000多人。”
“開戰前,一位國際記者采訪了其中一群娃娃兵‘戰爭結束后,你們想干什么?’,他們用稚嫩的聲音回答道‘回家放牛、種地、當學徒、去大城市……’”
“其中一個孩子的回答,超越了其年齡的成熟,他表情嚴肅地說:‘華夏抗戰必勝可那會兒我可能死了吧?’”
“為了國家和民族的未來,這些娃娃兵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如今,抗戰勝利,已經過去了60余年。”
“巍巍松山,滔滔怒江,曾經記錄了華夏軍民最悲壯的一頁。”
“恰如《論中國》中云:‘吾以為中華之國,最幸者乃生于此地之眾生也。是國之安危,必賴其中之英勇者守護不悔。然而,豈曾預料,華夏之勇士,竟為一群嬰孩!我輩幸生和平年代,難以想象曩昔居然有七千馀名童稚之兒,長者不滿十五,幼者僅九,挺起比其身軀更高之長槍,毅然面對敵寇炮火,誓將生命與之交鋒!然彼等志士臨大節而不懼,一人亦無畏縮之意,唯以英勇壯烈謝幕!’”
“我們要謹記,先烈之犧牲,遠征軍之悲壯。”
“我們更要謹記,那些以弱小之軀與腳盆子浴血廝殺的娃娃兵,率屬于華夏遠征軍第11集團軍第74軍的娃娃兵。”
“也就是,現在,此刻,出現在我們面前的前輩,碩果僅存的抗戰老兵。”
“敬禮!!!”
伴隨著,最后的嘶吼,潘億年猛然立正敬禮。
嘩!
南大師生,整齊立正,敬禮。
華仔粉絲,腦袋懵懵,卻也跟著立正,有的行注目禮,有的立正敬禮。
就連華仔本人,都鄭重無比地抬起了手臂,右手指尖,與眉梢平齊……
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