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大悅,耗資五百兩給金花仙姑塑了金身,并鑄銅匾,上書“靈感神祠”!自此門人香客絡繹不絕,而黑池和桑娥的事呢?金花好像給忘得一干二凈,黑池和桑娥真是啞巴吃黃蓮有苦說不出么?我覺得并非如此。
……
……
時間流轉,轉眼到了民國十五年。
民國時期,一些重要戰略要地,往往是國軍于軍閥,軍閥與軍閥奪來戰去,百姓處在戰亂之中。隴東重鎮平涼也是如此。
首先是陸洪濤和張兆鉀的爭奪。陸洪濤擔任甘肅督軍,但其所能控制的僅有蘭州、定西一帶。
平涼由隴東鎮守使張兆鉀割據。張兆鉀接任隴東鎮守使,統兵28哨坐鎮平涼。
軍閥混戰可謂是民不聊生,百姓連飯都吃不飽,信仰什么的都拋之腦后,金花仙姑的吧咪山自此冷清下來,這可把金花急壞了。
金花仙姑急的倒不是沒飯吃,她急的是她這個靈感神祠里的桌椅板凳都被前來躲避戰亂的百姓們當柴給劈了,左宗棠為金花塑的金身早就被難民給刮下來了,那塊銅匾,金花眼睜睜看著被陸洪濤的兵給取下劈成兩半鑄成銅鍋。她再不有所動作,她的這個道觀不多時也可能被拆了。
于是金花仙姑便想了一個主意,她要收些在俗世有權勢的徒弟。
這天,金花仙姑化身為一名采藥農婦進了永靖縣。
“枸杞子,山楂,白術有人要么?”一名衣著艷麗的白凈農婦沿街叫賣。
“大姐,這些枸杞和白術怎么賣?”金花叫賣不多時便有一位抱著嬰兒的年輕婦人開口問道。
“不貴不貴,百十個制錢夠我一天飯吃就行。”金花邊說邊打量此婦人,驚覺此夫人頭上有紫光,乃權貴家人。
“我手中并無制錢,只有銀元,你替我抱著孩子,我去對面換錢。”那位夫人道。
“好說。”金花連忙答應,思索著怎么搭上婦人這條線。
金花等了兩盞茶的功夫,便按耐不住性子,施展神識一搜尋,發現這永靖縣哪還有這位婦人。
金花氣急掐指一算,原來這位婦人乃陸洪濤手下黃旅長之三房,黃旅長病死后長房婦人邊發難,娘倆逃到永靖縣內,實在沒有辦法,婦人便想了個法子,把女嬰丟給金花。
金花嘆口氣,抱著女嬰回了吧咪山,取名詩語,金花化身為尼守著破觀把女嬰養大,隨后金花傳女嬰了些道法便走了。
自1937年,詩語已經長大變成一個出塵艷艷的少女,東三省淪陷后,日本的爪牙就遍布了中國,1943年,抗日后期,一隊日本兵節節敗退,退守吧咪山,發現了道觀,抓住了詩語,詩語使用道法拼死殺了幾個日本兵后逃離時又被抓,被小鬼子折磨三天后死去。
金花回道觀后傷心至極,不顧天條殺了吧咪山上所有鬼子,結果被王母懲罰,之后金花便怨恨上了黑池,理由是,洮河距離吧咪山如此近,為何不出手相助。
其實那一隊日本兵本是想過洮河退守洮河南岸,黑池本就對金花怨恨,故意漲潮,把那對日本兵逼到吧咪山,對于詩語,黑池確實一概不知,不知道有這么個慘死的小姑娘,也不知這個小姑娘是金花的弟子。_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