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需要多少人?”
姜大虎問道。
“前期大概需要三十到五十名,懂技術的退伍戰士,姜伯伯,工資獎金方面,您不用擔心,凡是愿意進入我們企業的退伍戰士,每月基本工資一百元。”
方林語出驚人。
拋開技術人員,工程師,科學家。
任何一名初入小集體的職工,都能得到每月100元基本工資。
獎金視情況而定,絕對比國有大廠開的多。
姜大虎詫異道:“你們小集體還沒有正式開張,給出這么高的工資,就不怕資金出現問題嗎?”
方林鎮定自若地說道:“港城風雷公司的負責人是我的好朋友,也是我們小集體的海外合作企業,發展初期,我能夠從風雷公司得到大量的資金撥款。”
“資金方面的問題,暫時不成問題,況且,人才是比機械更加寶貴的生產力,人才方面投資多少都是應該的。”
“只要這個人有本事,我認為開再高的工資都不算高。”
“有你這句話,我這邊就好辦了。”
年紀輕輕就有這份魄力和想法,姜大虎不免唏噓。
喊口號唱高調誰都會。
問題是喊口號不能當飯吃。
現在不是以前。
立國之初,夏國一窮二白,要什么什么沒有。
只能因地制宜,宣揚意志力和奉獻精神。
物質上的匱乏也是相對的。
就算日子再難過,科學家應有的待遇也沒有受到影響。
但凡是重點國防項目,戰士們寧可吃糠咽菜,也要保證參與項目的科研人員一日三餐,起碼一頓有細糧,一周能夠吃上一頓肉。
進入八十年代,日子逐漸好起來。
科研人員和高級知識分子們的待遇,還是當年的標準。
姜大虎認為這不公平,更不利于人才使用。
“給你輸送退伍兵的這件事情我記住了,再過幾個月,裝備部會有一批戰士退伍,他們的思想工作我親自來做,盡可能多地說服退伍戰士,去你們小集體工作。”
“戰士們來自天南海北,倘若真的去了你的小集體,你最好想想辦法,給大家解決一下住房方面的問題。”
“這不是要求,只是建議。”
姜大虎隨后又補充了一句。
集體企業不是國有企業,職工即享受不到國有職工的一切優惠待遇。
就連住房問題,都要自己想辦法。
按照方林的要求,裝備部向小集體提供五十名退伍的技術士兵。
這些人住在哪里?
如果有家屬過來投奔,又該怎么安頓他們?
每月一百的工資確實不算少。
國有大廠的八級工,一個月也才一百多一點,問題是有些問題不是錢能解決的。
經濟改制,社會變遷,衍生了各種各樣的問題,治安問題僅是其中之一。
住房短缺,工作崗位稀少,人員移動帶來的戶口等問題。
這些,都是方林所需要面對的難題。
“方哥!”
遠處傳來一道熟悉的聲音。
方林回過頭一瞧,不由得面帶喜色。
見自己的兒子來了,姜大虎說道:“小方,你和衛國好久沒見了,肯定有不少話要說。你們聊,我先去開回了。”
目送姜大虎返回會議室,方林走到姜衛國面前。
“這么久沒見,方哥,你過得怎么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