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燕京后方林和幾人告別。
乘坐公共汽車返回農機廠,順路看了看距離農機廠不遠的小集體。
“臥槽!!!這還是我認識的小集體嗎?”
望著煥然一新的小集體廠區,方林蒙了。
怎么回事?
自己走錯地方了?
“哈哈哈……”
農機廠會議室,劉保國像講笑話一樣,將方林昨天失態的事情說給鄒四海。
鋼材批文的事情差不多已經談妥了。
下個月。
燕鋼會向風雷公司出售二十噸鋼材。
“老劉,你這位干兒子當真是了不得,隨便下去走幾圈,就等你發現大量的致富門路,南方的外資企業建廠需要建筑材料,更需要大量鋼材,我們廠想要增加收入,也需要銷售門路。”
“這一下子好了,各取所需,合作愉快。”
鄒四海連連感嘆。
如果自己的兒子能有方林一半出色,鄒四海此生也就無憾了。
“干爹,鄒書記,我這邊有個不情之請,還希望你們能夠答應。”
看到劉保國和鄒四海心情都很不錯,方林趁機提出了一個小小的請求。
借人。
借的既不是廠里的工人,更不是技術員,而是一類特殊的人群。
退休職工。
“哎呀呀!方林,你小子的腦子,到底是怎么長的!!!”
鄒四海聽后連拍大腿。
方林想要表達什么意思,劉保國可能沒明白,鄒四海心里門清。
退休職工是什么?
是一家企業最重要的寶貴財富。
其中不乏高級工程師,工程師,技術員,七級工,八級工,國家級勞模。
劉保國先是一愣,緊接著恍然大悟。
不得不說。
方林是可以在狹窄空間,發揮最大主觀能動性的高手。
縱然夏國經濟改制重新走上正軌,集體承包,個體經營不再受到非議與打壓。
但也不代表前路一片坦蕩。
新生事物取代舊事物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打破僵化保守的局面,讓普通人感受到新生事物帶來的好處,同樣需要大把的時間。
方林謙虛道:“鄒書記過譽了,我這個人就是喜歡胡思亂想,想到哪里說到哪里,你們不笑話我,我就已經知足了,當不得您的贊譽。”
“方林,做人謙虛是好事,可也不能過分謙虛。”
鄒四海打趣道:“說吧,需要什么類型的退休職工,技術人員還是勞模,我們燕鋼絕對鼎力支持。”
五十年代到現在,不論是農民還是城里人,但凡是夏國人,工作分配問題全部有國家負責。
即便國有企業大不如前,鐵飯碗沒有以往那么牢固。
可畢竟是旱澇保收。
從成為國有職工那一天起,你的吃喝拉撒,生老病死都由國家管了。
造成了國有工廠只進不退。
返城知青找不到工作的局面。
方林是個技術專家,這一點早已是不爭的事實。
不過一個好漢三個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