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院長,明天我們會前往您的家鄉,收集一些資料一些資料。”
趙原道,“需要什么協助,隨時跟我聯系。”
……
數日后。
趙匡書下了一碗面條,坐在沙發上,將電視頻道調整到粵省衛視。
十分鐘之后,《點滴》的片頭開始了。
《點滴》有點像是紀錄片,以白描的手法,采訪各行各業的人物,從他們身上發生的一些瑣碎事情,展現小人物在大時代的正能量。
一個渾厚的聲音在低沉旁白。
“疾病是每個人都在躲避的事情。
但有這么一群人每天都在跟疾病打交道。
今天我們講述的故事便是這群人當中的一位。
他是一名醫生,一名年輕的醫療專家,天華醫院東區分院的副院長趙原。
很難想象他今年才三十歲,已是中元大學的長江學者。”
隨后畫面切入,進入一個老小區,正是趙原出生的地方,醫院家屬樓,隨后畫面轉入醫院,出現趙匡書的鏡頭。
趙匡書放下面碗,目不轉睛地看著電視里的自己,比想象中要成熟穩定。
忍不住回想前幾天,電視臺突然來人采訪自己時,他一開始特別緊張,在主持人的安撫下,他才逐漸平復心情。
盡管五十多歲,但上電視還是第一次,關鍵還是上星的衛視,全國人民都可以看到這個節目。
畫面上的趙匡書顯得十分自信。
“趙原這孩子從小在醫學上就有天賦。我當時工作比較忙,周末經常加班,趙原會跟著我前往醫院。當時我發現他的記憶力特別好,聽多了診斷,他經常會流暢地復述出來。”
畫面一轉,來到湘南醫學院。
采訪對象轉為周廣臣。
“趙原是我的學生,在大學期間就表現得與眾不同。他的各科成績非常平均,展現出了超強的綜合能力。關鍵是他在讀大學期間還接觸了一個老軍醫,跟隨這個老軍醫學到了不少外科知識,在實習階段大放異彩。”
畫面一轉,陳晉坐在沙發上,侃侃而談。
“大家只關注趙原的手術水平,很少會注意到趙原在生活中是極其自律的。
他每天會早起跑步,因此擁有強壯的體魄,在搶險救災的過程中能擁有超強的體能,持續進行手術。”
趙匡書看到這里,有些郁悶地想,“怎么自己的鏡頭那么少,陳晉的鏡頭這么多,自己最多只有十秒,陳晉卻有三四分鐘,實在太不公平了。”
不過,趙匡書還是用手機記錄下了出鏡的那一段,然后上傳到了朋友圈,配上文字,“沾了兒子的光,上電視了!”
片刻功夫,那條動態的留和點贊不斷增加。
“老趙,可以啊,沒想到你還挺上鏡。”
“大侄子太有出息了。”
趙匡書不停地會看一下朋友圈,每一個留,每一個點贊,都會給他帶來巨大的滿足感。
工作這么多年,開心的事情不少,但與現在相比,都不值一提。
蕭玉凝留,“怎么沒請我出鏡?”
趙匡書回復了一個壞笑的表情。
周芳看到趙匡書的朋友圈,沉默許久,想要留下點什么,但終究還是沒有湊這個熱鬧。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