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罷,竟不再多看周王一眼,徑直轉身,拂袖而去。
其余官員也默然無聲地魚貫而出,李煥也被押著帶走。
留下周王一人獨對空蕩的大殿,冷汗浸濕了內衫。
宮外的喪鐘依舊一聲聲敲響,沉重得令人心悸。
躲在家中緊閉門戶的帝都百姓,默默數著鐘聲,心中充滿了巨大的惶恐與不安。
四十五下,大喪之音!
陛下死了?
陛下怎么會死?!
帝都的百姓,無疑是深受慶帝恩澤的。
這座都城的繁華,與慶帝的統治密不可分。
慶帝之死,對他們而,不啻于信仰的崩塌。
更何況,在皇帝駕崩的這個夜晚,帝都雖實行宵禁,但幾乎人人都聽到了外面震天的廝殺聲。
又恰逢奉王回京......
這一切交織在一起,不由得讓升斗小民們浮想聯翩。
世家的動作極其迅速。
天色剛蒙蒙亮,街道已被迅速清理。
身為大慶左相,杜輔臣親自走到宮門外臨時搭建的高臺上。
當著文武百官和少數被驅趕來的百姓代表,面無表情地宣讀了一份‘皇帝遺詔’。
詔書的內容很快傳遍全城,整個帝都瞬間被更深沉的恐慌所籠罩。
詔書宣稱,奉王李徹入宮弒父,勾結武勛,意圖篡位。
事敗后,已脅持部分朝臣倉皇出逃,被定為國賊,天下共擊之!
奉王......反了?
大多數百姓內心是不信的,奉王在民間的聲望并非虛妄。
但官吏們就是如此宣講,告示很快貼滿了大街小巷,將奉王叛逆的罪名板上釘釘。
更讓百姓茫然無措的是,根據那份遺詔,將由周王繼承大統,并由左相杜輔臣、右相秦會之共同輔政。
周王?那是誰?
沒聽過啊!
百姓們面面相覷,朝堂之事對他們而太過遙遠。
帝都城中,但凡有些見識,或讀過幾年書的人,都敏銳地嗅到了這其中濃重的陰謀氣息。
但在這肅殺的氣氛下,無人敢公開質疑。
新皇繼位,關乎國本,豈是他們這些平頭百姓能夠妄議的?
緊接著,杜輔臣親自撰寫了發哀檄文,快馬發往各州各府,試圖搶占輿論先機。
中午,一場倉促的登基大典在宮中舉行。
李明如同提線木偶般,在百官的見證下,完成了祭祀天地、告慰祖宗的儀式。
然后戰戰兢兢地坐在那把龍椅上,接受了百官的朝拜。
這一切都是被極度壓縮的流程,直到新帝完成了登基儀式,帝都的戒嚴才稍稍解除。
然而,到了下一步,為先帝辦理喪葬、議定謚號時,流程卻卡住了,無法再進行下去。
原因再簡單不過:
先帝慶德的遺體根本找不到!
連同那象征皇權正統的傳國玉璽,也一同不翼而飛!
世家幾乎翻遍了皇宮的每一個角落,卻一無所獲。
這意味著什么?
意味著新帝登基,既無先帝遺體可供發喪,更無傳國玉璽用來頒詔。
新帝名不正不順,成了一個天大的笑話!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