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旁李霖驟然抬頭,不可置信地看向慶帝。
心臟狂跳,幾乎要蹦出胸腔。
父皇在說什么?
什么推倒重來?
大慶嗎?父皇竟然在和老六說,讓他把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大慶江山徹底推倒,重來一遍?
父皇這是......在教唆老六......造反?造自己江山的反?!
他下意識地看向身旁的李徹,發現就連一向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的老六,此刻也徹底失了態。
饒是李徹心志堅毅,此刻也被慶帝的計劃震得心神搖曳。
他嘴角不受控制地輕微抽搐了一下,腦海中瞬間浮現出尸山血海、烽煙遍地的慘烈景象。
慶帝說得輕巧,上嘴皮碰下嘴皮。
寥寥數十個字,為此二犧牲的那可是千萬百姓!
一股寒意直沖頭頂,他不由得脫口而出:
“那樣做......會死很多人!”
“無數人會因這場內戰而家破人亡,父皇您為天下爭取十幾年的和平,將蕩然無存!”
前世的記憶涌入腦海,李徹想起自己曾聽過一種暴論:
真正的武將往往不好戰,反倒是那些文臣更容易好戰。
因為將領親身經歷過戰場的殘酷,深知每一場勝利背后,都是堆積如山的尸骨和無數破碎的家庭,故而更加謹。
而某些文臣只將戰爭視為棋盤上的推演,和實現政治目標的工具,故而他們往往會掀起戰爭。
無論這觀點是否偏頗,李徹自身的體會是真實的:
隨著奉國疆域擴大,經歷的惡戰越來越多,他內心深處對戰爭的敬畏更是與日俱增。
每一次戰爭決策,都意味著自己要承擔萬千生命的重量,這種感覺沉重得令人窒息。
而且,按照慶帝的構想,這將不再是對外擴張,也不是民族生存之戰,而是一場徹頭徹尾的內戰!
是奉國與大慶之間的同胞相殘,流的每一滴血,都是華夏子民的血。
李徹心中一片冰涼,他甚至開始后悔,當初給慶帝描繪的日不落帝國,是否過于誘人。
以至于,激發了一位開國帝王超越常理的終極野心。
自己似乎遠遠低估了,一位雄主的執念能夠偏激到何種程度。
為了想象中的煌煌盛世,竟不惜以親手建立的王朝作為祭品。
察覺到李徹流于表面的抗拒,慶帝并未動怒,反而更加平靜。
他稍微調整了一下坐姿,聲音輕緩地開口道:
“朕在朝陽城時,曾去你的傷兵營研習過那些戰場救護之術。朕親眼見過,你們的軍醫為救一名重傷士卒,是如何處理腐肉的。”
“他必須狠心剜去那些已壞死的腐肉,即便會連帶削掉一些尚且完好的血肉,甚至還會以防萬一二截去傷兵的肢體。”
“若因一時不忍而留有余毒,潰爛必將深入骨髓,最終危及性命,回天乏術。”
“治國......與之同理,甚至更為嚴峻。”
李徹目光一凝,似乎想到了什么,抬頭看向慶帝。
慶帝微微頷首,繼續道:“世家門閥,兼并土地,隱匿人口,操縱朝政,視百姓如佃仆私產。”
“此弊根深蒂固,已成歷代王朝的不治絕癥,他們與國、與民爭利,絕非溫和改良所能化解,遲早有爆發之日,無非早晚而已。”
“假以時日,待天下膏腴之地盡歸世家豪強,百姓無立錐之地,而世家貪婪之口仍無法填滿之時,更大的戰亂與動蕩必將重臨大慶。”
“你未曾親身經歷前朝末世那般席卷天下的浩劫,不知在真正的亂世是什么樣子。”
“人命賤如草芥,易子而食,析骸而爰,并非史書上的虛。”
慶帝的聲音冰冷,眼中毫無感情,唯有極致理性的算計:
“誠然,朕要你行之事,宛若刮骨療毒,必有劇痛,必有犧牲,甚至會造成大量傷亡。”
“但你必須明白,若不如此,未來依然會有無數百姓在世家的壓迫中煎熬死去,或在更大的動亂中灰飛煙滅。”
“人......總是要死的。”
他的目光如實質般壓在李徹身上:“區別在于,他們的死,能為你,為朕,為這華夏兆民,換來什么。”
“若放任自流,百年之后,百姓在世家的盤剝下煎熬致死。”
“換來的不過是一個積重難返、病入膏肓,最終分崩離析的殘破山河。”
“而若在根除世家的壯烈之舉中犧牲,換來的將是一個滌蕩沉疴、足以光耀萬世,開啟前所未有之盛景的強盛國度!”
“徹兒,你是一國之君,未來天下的共主!”
“你的仁慈,不應局限于眼前一隅之悲憫,而須放眼于千秋萬代之功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