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簿記錄著易昉的話,再一次還原了易天明等人口中的真相。
易昉提出回成凌關制定細則,但蘇蘭基竟然說不用,因為細則之前兩國就發過,只不過互相都不同意。
至于這個細則,易昉也看過的,這也是商國的訴求,停戰,把邊線退讓到原先劃分的地方,以鹿奔兒城外的山腳為界。
“我也是一時鬼迷心竅,覺得只要是我簽下了和約,我就該是首功,所以我讓蘇蘭基退兵二十里,只留下十二人,一方面是為戰北望爭取燒糧倉的計劃得以順利進行,一則我也要確保簽訂之后,我和麾下將士的安危。”
“本來留下十二人,我也是擔心他留下的全是高手,那么我們依舊有危險,可想不到他留下的人當中,一人是幕僚,三人是軍醫,如此我便沒什么顧忌了,和約簽訂得比我預料之中更加順利,簽訂之后,我們挾持那小將退到山下,才把他放了。”
之后便是她等待戰北望,告知了他簽訂和約的事,回到成凌關,蘇蘭基也派人對接過,她就這樣稀里糊涂地成了功臣。
當然,蕭三爺反復地問她,如何與蘇蘭基簽訂和約的,她與麾下早就編造了一番說辭,說在山下遇到了蘇蘭基帶著十二個人,他們打了起來,蘇蘭基被擒,就此簽訂的和約。
蕭三爺他們不太相信,但蘇蘭基確實在前線交鋒的時候就不見了蹤影,加上和約有蘇蘭基的帥印,成凌關這邊只需要補一個蕭大將軍的帥印,這份和約便正式成立。
主簿記錄的時候,也是完全隱去了西京太子,只以小將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