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京城外地進京趕考的考生很多,加上本地的考生,達六千人,考場附近所有能租的房子與客棧全都住滿了人。
會試也叫春闈,舉人參加會試合格后成為貢士,比舉人高一級。
(清前期,會試考生通常只有五六千人,如雍正、乾隆時期,張廷玉多次主持會試,對此考生數量有具體記載,如乾隆二年為五千四百余人。
至晚清,會試人數增多,光緒時期考生基本都超過一萬四千人。)
賈環回到賈府,晚上,賈母擺宴請大家一起用飯,飯桌上沒上酒,主要給賈環鼓勁,明日就要進考場考會試了。
賈府每個人都給賈環送了小禮物,賈母送的是玉佩,趙太太依然是求了符,黛玉送的是自己縫制的小荷包。
賈環吃飽以后,就告辭回院子去了。
等賈環走了,賈母才問李紈,也在賈府備考的李繡,他準備得如何了。
李紈道自己兄長,也都準備的很好,精神不錯。
賈母欣慰的道:“希望賈環、李繡、鄭玄、許竺都能考上進士。”
李紈道:自己也希望他們都能考上,按照正常情況來說,環哥兒是最有可能考上進士的,一般得解元的人,絕大多數都能考上。
王熙鳳不太懂會試,問道:“大雍每一屆鄉試,各省加起來,不是有十五個解元嗎?解元郎們都能考上進士?”
李紈解釋給她們,舉人雖然在一起考試,但是進士的名額,是按照各省來分配的。
舉例說,江蘇如果有三百名舉人進京趕考,江蘇只錄取二十五名進士,江蘇的考生改卷出來,前二十五名就是進士。
某種程度上來說,舉人考進士,就是本省的考生自己競爭。
科舉的會試是采取分省取士的制度,因為大雍朝最優秀的考生是江蘇與浙江這兩個省,如果不分省取士,不用二十年,朝廷的官員全都是江浙人了。
因為江浙出學霸,有時候江浙的落榜考生,實力都比其他省考上進士的考生水平高。
李紈的父親曾是南京國子監祭酒,李紈熟悉考試的錄取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