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勛的到來,標志著瑯琊終于大局已定。
三萬兵馬有兩萬在當天抵達瑯琊,另外一萬援軍是秦牧緊急調過來的部隊,都乘馬車牛車,算上馬夫,每輛車承載至少兩名將士和五石糧草。
由于徐州各地春耕如火如荼,耕牛資源分配緊張,秦牧能供給的牛車數量有限,即便如此,他還是調用了五千輛官府牛車,只為確保瑯琊足夠安全。
只要瑯琊還在,東海郡便只需要考慮支援瑯琊,提防西秦。
北疆騎兵今非昔比,匈奴人想繞過瑯琊奇襲東海,是不現實的,很可能有來無回。
瑯琊軍民得知援軍抵達,夾道歡迎,人人喜悅。
他們之中的大部分人文化程度不高,但至少能明白一個道理:援軍的到來振奮人心,也說明這位武君不會棄城而逃,舍棄他們這些百姓!
梁蕭立即犒勞抵達瑯琊的友軍,邀請秦勛主持大局。
瑯琊已定,功莫大焉。
他隨時需要回沛郡,甚至可能回京受封,秦勛行事沉穩,是坐鎮瑯琊的最佳人選。
秦勛與聞人節的長子聞人子明、次子聞人子義交談之后,也贊不絕口。
“武君能得二位,幸也!”
梁蕭道:“有秦大哥坐鎮瑯琊,可保無憂。近期我會親自率眾巡視邊境,在回沛郡之前,留下上萬騎兵,以防不測。”
秦勛道:“重建瑯琊故郡,勢在必行,不過此事還是需要啟奏天子。瑯琊這邊還有大量的帳篷,正好可以帶走,當作百姓在故郡的臨時房屋。”
梁蕭深表贊同,按照既定計劃,重新進行了人事調動。
劉并負責留駐瑯琊,和太史子義一起協助秦勛御敵。
常念俠和秦平隨他回沛郡練兵,養精蓄銳,隨時馳援各地,并堤防西秦趁機發難。
聞人子明帶上族中兒童,隨他回沛郡定居,聞人子義暫時接替兄長的主簿一職。
秦勛暫時代行瑯琊郡守職權。
瑯琊一郡之地人口百萬,不過當地百姓飽受匈奴壓迫多年,倍加珍惜這來之不易的仁政。
算上梁蕭近日征募的新兵,還有秦勛的三萬人,五萬兵馬足夠鎮守瑯琊,可保無虞。
不過梁蕭仍不放心,因此委托秦勛再持續征募至少新兵上萬,并招募至少四萬負責種地和后勤的軍屯兵,以壯聲威。
如此一來,瑯琊明面上有十萬之眾,一半是戰斗兵,對外宣傳的時候再多報個十萬八萬的,足夠安定人心,甚至威懾敵軍。
一切安排到位,梁蕭終于放下心來,率眾出城,巡視邊境。
兩天后,秦勛向梁蕭提議。
“武君肩負徐州復興之重任,此刻應該早些回去坐鎮徐州,順便等候天子圣旨。若無意外,此役大勝,龍顏大悅,而你本身也能算是武朝宗親,升任徐州牧不在話下!”
梁蕭握緊他的手,依依惜別,感慨良多。
“辛苦秦大哥,梁蕭能有今天,也離不開你和秦家的鼎力支持,銘感五內!”
瑯琊百姓得知梁蕭暫時要回沛郡,爭相趕往南城區,含淚送行。
“恭送武君!”
面對泣不成聲的百姓,梁蕭揮手致意,高聲宣布。
“我與徐州將士,定保瑯琊安定!”
目前徐州兵力有限,還需要等重新調動兵馬之后,才能放心組織部分瑯琊百姓南遷。
北疆騎兵固然今非昔比,但數量有限,與西秦、匈奴這些騎兵大戶相比,實在是捉襟見肘,這也是徐州的硬傷。
不過,等掌控南方這片草原之后,就能有效解決馬場的難題。
考慮到瑯琊的重要性,梁蕭最終還是多給秦勛留了些騎兵,自己只帶白袍兵和一千功勛最高的騎兵回去,重點培養。
白袍兵也需要擴充,至少要有三千候補。
秦勛目送梁蕭帶兵南行,長嘆良久。
瑯琊新定,只要武帝不是徹頭徹尾的昏聵,那么梁蕭升官便是板上釘釘的事,朝堂勢必因此而風起云涌!
眼下正是多事之秋,他也不忍心讓梁蕭因為秦雨薇的事而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