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牧交給梁蕭的千騎親兵,本就是北疆精銳,軍器質量冠絕各部,但重量也稍有增加,影響到機動性,且未曾換過繳獲的匈奴好馬,馬力也稍稍落后于友軍,因此被敵軍沖散,團團圍住。
即使身陷重圍,心生絕望,戰友接連倒下,這一千精騎也無人投降,決心奮死一戰。
往昔的無上榮耀,今朝的生涯高光,未來的子孫福祉,后世的刀筆丹青,都不允許他們怯懦,更不能向匈奴人卑躬屈膝!
就在這一千人奮死苦戰之際,南方突然殺聲震天,匈奴前軍人仰馬翻。
原來是數千白袍騎兵隨梁蕭突入敵陣,一改撤退時的從容,殺氣沖天!
梁蕭身先士卒,神戟橫掃,戰場上血肉橫飛。
鴻鵠所過之處,匈奴騎將接連被梁蕭斬于馬下,圍堵秦牧千騎的匈奴騎兵紛紛退走,不敢接戰。
秦牧的這支親兵終于獲救,人人震驚,感激不盡。
他們的本意是干脆奮死掩護友軍撤退,畢竟那位武君關乎江北軍民福祉。
沒想到梁蕭還能回師猛攻,殺穿敵陣,將他們救出泥潭!
這一刻,所有北疆將士對梁蕭的敬服無以復加,人人在心中宣誓。
定要誓死追隨他,今日奮死一戰,他日建功立業,即使馬革裹尸,還有子孫后世!
數千白袍同仇敵愾,齊心協力,所向披靡。
“右賢王,我軍前軍失利,敗軍沖擊本陣!”
飛馬急報,讓右賢王當場震怒,不得不壯士斷腕,迅速下令。
“全軍將士按照預定的口號吶喊:誰敢往本陣逃跑,即刻擊殺!”
軍令迅速傳到前軍。
“誰敢往本陣逃跑,即刻擊殺!”
被梁蕭擊潰的兵馬迎來了友軍的弓箭,聽到友軍吶喊,紛紛調轉馬頭,從兩路退避,心里拔涼拔涼的。
右賢王吸取撲屠和呼延迅的教訓,合兵一處,又敢壯士斷腕,終于避免敗軍沖擊本陣,并得以讓敗軍從邊路回歸后軍,得以休整再戰。
但梁蕭的氣勢已經第一時間驚退了前軍,軍隊終于脫險,縮減了與敵軍的交鋒范圍,不讓敵軍發揮人數優勢,并成功掩護戰馬撤往更安全的西南地帶。
匈奴騎兵因為兩側敗軍回歸本陣,也無法迅速擴散部隊,一時間竟然無法迅速圍攻梁蕭部隊。
右賢王遠遠觀察戰場,聽傳令兵匯報前線情況,也無可奈何。
這已經是他能做的極限了,總好過重蹈覆轍,引來全線潰敗!
匈奴人馬死傷無數,梁蕭也并沒有立即撤退的意思,而是且戰且走,以防那些隨軍戰馬慘遭敵軍劫掠。
右賢王卻已經急怒攻心,不斷催促。
“全軍沖鋒!督戰隊快給本王看緊!敗退者斬!我朝國運在此一戰!!”
匈奴騎兵遠遠望著前方一人一戟的不世身影,不得不硬著頭皮進攻。
“右賢王何在!武君梁蕭在此!”
梁蕭怒喝之后,將士們接連跟著吶喊,邀戰右賢王。
右賢王坐在馬車上,不等將士匯報,已經隱約聽到了北疆騎兵的吶喊,心驚膽戰,哪敢出陣,只能恨恨地遠遠看著梁蕭率眾四處沖殺。
“莫非天不絕武朝,合該中興?”
右賢王喃喃自語,無法接受今天不能擒殺梁蕭的現實。
他是匈奴的右賢王,名望僅次于單于和健在時的左賢王,并非沒有野心,因此一直在積聚力量,只等一戰而定,拿下徐州,吞并左賢王,與單于共坐江山!
如今再看,多年雄心,趁勢而起,功虧一簣!
雙方鏖戰之際,東南方角聲震天,喊殺聲不絕于耳——
正是秦牧率領騎兵,親自來援!
此時老將軍同樣急怒攻心,生怕來遲一步,導致這支友軍全軍覆沒,馬上不停揮舞令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