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幕:布幡驚秋
立秋后的梧桐街,空氣里浮著一層細密的桂花香。劉建軍掀開蒸籠時,忽然瞥見對街的老裁縫鋪掛出一面靛藍布幡,幡角繡著一只振翅的銀蝶,風一吹,蝶翼撲簌簌掃過隔壁奶茶店的霓虹燈牌,驚得周曉梅的非洲菊抖落幾片花瓣。
“蘇師傅,您這布幡擋我家招牌了!”奶茶店小老板阿凱晃著新染的藍發抗議。老裁縫蘇錦繡正踩著老式縫紉機,頭也不抬:“光緒年間的鋪子都這么掛,這叫‘招財引線’。”機針“噠噠”聲里,一塊素緞在她指間翻飛,轉眼成了件盤扣旗袍。
鐘伯的拐杖尖挑起布幡邊緣,放大鏡對準褪色的繡線:“這銀絲摻了孔雀羽,民國時只有‘云裳閣’用得起。”蘇錦繡的針尖頓了頓,旗袍領口忽然洇開一點紅——機針扎破了指尖。
第二幕:金剪塵封
社區手工藝市集的海報剛貼上,少年宮的孩子就圍住了裁縫鋪的玻璃櫥窗。展柜里橫著一柄金剪,刃口纏著褪色的紅綢,標簽上歪歪扭扭寫著“非賣品”。馬大姐的直播桿懟到玻璃上:“家人們看這把古董剪子!十分罕見的。”
深夜,劉建軍撞見蘇錦繡蹲在后巷燒紙錢。火舌卷過紙灰,竟在空中拼出“云裳”二字。次日清晨,金剪上的紅綢突然斷裂,刀刃“當啷”砸在青石板上,裂痕中露出一截泛黃的紙條,墨跡已暈成漣漪:“甲午年封,見血方啟。”
少年宮孩子用3d掃描儀復刻金剪,建模時發現刃口紋路暗合《天工開物》的織機圖。蘇葉的分子檢測儀對準剪刀銹跡:“這鐵料摻了隕鐵,導電性異常。”
第三幕:暗紋玄機
寒露那日,奶茶店推出“漢服主題日”。阿凱的員工穿著化纖襦裙攬客,裙擺掃過裁縫鋪門檻時,盤扣突然崩開。蘇錦繡捏著崩落的塑料扣冷笑:“機壓扣也敢稱漢服?”她抖開一塊素緞,銀剪游走如魚,轉眼裁出件對襟襦裙,衣襟暗紋竟是老梧桐的年輪。
劉建軍偷摸撿了塊邊角料揉進老面,蒸出的包子掰開可見木紋氣孔。周曉梅的非洲菊突然瘋長,藤蔓順著布幡爬上屋檐,在蘇錦繡的櫥窗上勾出半幅《蠶織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