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幕:豆香驚街
白露后的梧桐街,晨霧里突然混進一縷奇異的焦香。劉建軍掀開包子鋪的蒸籠,往常霸道的老面香竟被這新來的氣息壓得抬不起頭。他探出身子張望,只見斜對角的五金店舊址掛起藍底白字招牌——「三更豆坊」,門楣上懸著半截褪色的幌子,布角繡著朵將開未開的石磨花。
“現磨現賣,鹵水點豆腐——”清亮的女聲刺破晨霧。穿靛藍粗布圍裙的年輕女人立在石磨旁,木勺攪動間,乳白的豆漿順著磨盤紋路淌進青花瓷缸。周曉梅的非洲菊沾了豆腥氣,花瓣蔫蔫地耷拉著,倒是花店玻璃櫥窗上凝的水珠,映得那方石磨如浸在牛乳中的月牙。
第二幕:磨盤密碼
社區群炸鍋是在晌午。馬大姐的直播間對準豆坊后院,鏡頭里橫著扇斑駁的棗木門板,板上深深淺淺的刻痕讓鐘伯的放大鏡都抖了三抖:“這是光緒年間的量斗線!瞧這‘丙申年校正’,能比對面糧店的電子秤準!”
裴秀娘的金線牡丹帕子捂不住笑:“小柳老板,你這磨盤怕不是古董?”被喚作柳青的女人擦汗的手頓了頓,磨柄上包漿的銅箍映出她眉間一粒朱砂痣:“祖上傳的老物件,磨過三代人的黃豆。”
深夜,劉建軍起夜時撞見古怪光景。月光淌在停轉的石磨上,那些深淺不一的刻痕竟拼出半幅星圖,最亮的幾顆正對應著豆坊后院的五口水缸方位。
第三幕:鹵水點金
社區美食節籌備會上,柳青的鹵水豆腐剛端出蒸屜,整條街的貓都在窗臺上立正。劉建軍盯著豆腐上細密的孔洞,手指無意識地在面案上畫圈——那氣孔分布竟與他家包子十八道褶的走向暗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