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山甲」的打洞速度相當快,四只鋼質的鐵爪揮舞起來就跟風扇一樣,一個眨眼功夫,就已經向下打了三四米的的深度,也不知道過了多久,唐鶴童在「分山甲」頭頂處「磷光珠」的映照之下,看到了人工開鑿的工具痕跡,而這些工具痕跡指向的方向,就是一條還算是完整的甬道。
    「分山甲」進入甬道之后,尾巴便開始敲擊地面,這是「分山甲」的功能之一,就是通過這種敲擊來擊發或者檢測墓中有沒有機關存在,而操控者要能夠做到識神通明的話,就可以借助聲音的反饋,判斷機關所在的大致方向。
    毫無意外,這里面根本就不存在還是什么機關,甚至于,連甬道都是筆直的通向下面古蜀國祭祀大殿所在的地宮,倒不是說古蜀國沒有錢建造機關,而是他們根本就沒有這種技術,畢竟,機關一道真正開始應用在墓穴之中是東周時期的事,而機關這個概念則是因為東周穆王年間,偃術傳入中原才逐漸形成的,無論怎么計算時間,古蜀國都沒有接觸到機關術的機會。
    不過沒有機關手段,但是其他毒瘴、異蟲之類的盜墓防護手段,還是一應俱全的,甚至以,唐鶴童還通過「分山甲」構建的空間回聲模型,看到了不少青銅傀儡的存在!
    要知道,傀儡現在雖然經常跟機關放在一起說,實際上他們并不是同一種東西,機關更注重內部結構和結構衍生出來的功能,而傀儡其實就還一種模仿人外形,實際上利用真炁或者其他外源能量功能的擬法器罷了!
    其實,包括偃術制造出來的「偃甲」,本質上也是從傀儡發展過來的,只不過,偃師這幫人對于傀儡的研究更加細致了,且增加了不用直接利用真炁作為能源,就能夠發揮功能的內部結構罷了!
    「分山甲」當然是沒有什么戰斗能力的,不說對付那些深淺不知的青銅傀儡了,就是一些墓穴中受驚而起的行尸,「分山甲」都對付不了,也不是卸嶺的機關師不想給「分山甲」增加戰斗力,而是先點仿生學形態就決定了「分山甲」不具備提升戰斗力的價值,更不用說,卸嶺群盜從來都是聚眾呼嘯山林的,很少有單打獨斗的情況出現的,因此,人家也犯不上耗費那個腦細胞,給一個專門用來挖掘的工具裝上什么戰斗能力。
    不過,他們不加不代表唐鶴童買回來后,不進行一定程度的改進,畢竟,「分山甲」體型足夠大,足足有三米左右的長度,說是仿生穿山甲的,實物其實看起來更加像是一些中小型鱷魚的外形,因此,其背部有大量空靠你可以掛載一些物品。
    一般來說,卸嶺群盜使用「分山甲」都是在背后掛載一個大容量的「風云裹」,用來存放一些地下搬運出來的大尺寸物件,相對體型更加小,價值更加貴重的物品則是隨身攜帶,因此,「分山甲」的載重也是不低的。
    所以,唐鶴童直接安了一挺炁體驅動的小口徑6管加特林機槍,口徑用的就是他身上沖鋒手槍里面使用的545x30尖頭鎢芯穿甲手槍彈,還背了一個能夠疊放五排五層單鏈的背包,一共可以容納超過2000枚子彈。
    有了這挺緊湊型6管加特林,即便「分山甲」遭遇了銅皮鐵骨的飛僵,也能夠做到不躲不避,直接給它好好洗一個子彈澡的,當然,青銅傀儡就不用擔心,以這些傀儡的粗糙質地就能夠看出來,這些傀儡的戰斗力絕對沒有多強,不說跟「禹窟」里面那些首山青銅傀儡比較了,就說「殷墟」里面那些青石傀儡的戰斗力都不可能有,至于-->>說兩周那些機關偃甲,那就更沒有什么可比性了,因為技術層面就已經有好些代差了,這種代差比手動武器與自動武器之間的代差都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