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聽了,齊聲哄笑,都說喬鄆哥真是得了西門大官人的真傳。
西門慶聽了,心道這喬鄆哥騙了一個小娘子回來,怎地也要算在我的頭上么?喬老爹啊,縱然這里的人都知道我西門慶風流倜儻,你也不必當眾宣講出來吧?你這話要是流傳出去,那陽谷縣里找不到媳婦的漢子們豈不是都要來投奔我西門慶大官人拜師學藝了?
正如西門慶所料,喬老爹的話經過有幸參與婚宴的王婆、張公老婆和何九叔等人添油加醋的一番傳播,在陽谷縣內形成了共識:
誰家子弟要想有點出息,就得讓他去跟著西門慶大官人做事。你等看那喬家,以前窮成個甚么模樣?那賣果子的鄆哥兒只跟了西門慶大官人兩三年,如今宅子也有了,老爹的病也治好了,還娶了個仙女般的媳婦兒!
聽說鄆哥兒家那小娘子還是北京大名府里的讀書人家,知書達禮,能寫會算呢!若非跟了西門慶大官人,老喬家祖墳上能冒這個青煙?
咱家的兒子不比那賣果子的鄆哥兒強?要早跟著西門慶大官人,那仙女就是咱家的!
我看現在也不遲,明日就讓娃去投西門慶大官人。
……
喬鄆哥婚后數日間,西門慶在陽谷縣里的府邸險些被踏破了門檻。縣里但凡覺得自己的兒子有幾分本事的,都托關系,攀門路地上門來投靠西門慶,自愿留在他這里做事。
都是街坊鄰居,鄉里鄉親的,也不好推脫,把個負責接待的西門忠忙得是團團轉。
西門慶見了這般意料不到的場景,倒是來者不拒,將這些陽谷縣的少年人都收了下來。
近來西門慶一直在尋思琢磨麾下的人才培養。由于自己結識的許多人現在還不方便直接招攬,因此自己培養各方面的人才變得更為重要。
西門慶曾經在西門堡培養了幾十個少年人,讓他們讀書習武,作為自己日后的少壯軍官團。眼見得那幫少年就快要出師了,只須讓他們再跟在眾兄弟身邊磨礪幾年,不難再出一些陸小乙、喬鄆哥這樣的人才。
而這樣培養出來的人,日后定然是對西門慶最為忠誠的,會成為西門慶日后勢力的一股中堅力量。
如果能夠多培養一些這樣的人才,西門慶自然不會拒絕。因此,他將此次來投的少年照單全收,準備根據他們的資質因材施教。
是不是該給這些少年建一個學校,分期分班的培養啊?要不要再給這個學校取一個效仿后世的名字—“陽谷軍校”?
西門慶突然惡趣味地想到了后世的某一個軍校。.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