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雖然黨項族實力大增,已有立國之基,但一直以來李氏一族野心并不大,無非是甘愿當一方諸侯。且李氏一族世代受中原文化影響,已經出現了明顯的漢化傾向。當時的夏、綏、宥、銀四州,城外的黨項族人雖然還著民族服裝,但城內的李氏一族等官員都是著漢服,學漢文,實與中原漢人同心。
北宋建國后,李氏一族就攜夏、綏、宥、銀四州內附,對宋朝可謂忠心無過。嚴格地說,自唐朝滅亡之后,夏、綏、宥、銀四州本非中原王朝所有,是黨項李氏帶著這四州重歸中原王朝版圖。
正因夏州統治者“世篤忠貞,雖為西北之捍,可謂無負于宋者矣”。所以宋太祖在中原地區雖削奪藩鎮兵權,但對西北少數民族依然寬宥,“許之世襲”,較好地處理了民族關系。
可是當夏州節度使李繼捧上臺后,情況有所變化。
太平興國七年,宋太宗趙光義北伐契丹連吃敗仗,為了找回顏面,就將拓土開疆的目標對準了對大宋盡心效忠的黨項一族。
趙光義把李氏親族一鍋端召集到京城,授李繼捧為彰德軍節度使,對其昆弟夏州蕃落指揮使李克信等一十二人,一一加官晉爵。同時趙光義賞賜李氏諸人府第于汴京,讓他們永遠離開夏州。
事情做到這一步,傻子都知道宋太宗趙光義是想借此將割據三百年的夏州李氏地方政權,和平地加以取消。
然而宋太宗采用陰謀詭計取消夏州地方政權的這一做法,顯然是錯誤的。
首先,這種做法,與宋太祖趙匡胤所制定的對待少數民族地方政權的既定方針——“因其酋豪,許之世襲”相矛盾,既然允許其世襲,怎么可以又隨意加以取消呢?這分明是告知依附大宋的少數民族,大宋統治者是而無信之人,并不值得效忠。
其次,夏州統治者黨項李氏自唐朝起就“世有戰功”,不僅從未有負過中原王朝,且曾屢次出兵幫助朝廷平難,更加無負于新建立的大宋。在此情況下,趙宋統治者怎么可以乘人之危,取消其統治呢?這在道義上是站不住腳的。
李繼捧的族弟李繼遷志向不凡,他深知一旦入京就是自投羅網,無異于蛟龍失水,再無翻盤可能。
李繼遷因此借故逃離,遁入茫茫草原,發誓要恢復祖宗基業、重建夏州地方政權。綿延近百年,死傷無數的宋夏戰爭也由此開端。
由此可見,宋夏之間的戰爭完全是宋太宗趙光義背信棄義的錯誤行為引發的。它激化了民族矛盾,打斷了黨項族貴族的漢化進程,逼使黨項族叛宋自立。從此,北宋西北邊防歲無寧日,白白拋灑了多少好男兒的熱血。
宋朝連年征戰造成的積貧積弱,以及失去西北馬源地,純屬趙光義那鳥皇帝自找!.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