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保四和李小二一路穿州過府,進入了鄆州境內。在路上,郁保四又收了一些災民中的潑皮無賴,湊了上百人,沿途硬討強要,借著受災的名義吃大戶,好吃好喝地就來到了東平湖畔。筆趣庫
郁保四沒有來過這鄆州,因此這時錯把東平湖當成了梁山泊,也將東平湖南岸的東平府當作了梁山泊南邊的濟州府。
李小二上前尋人打聽了一下,跑回來對郁保四說道:“哥哥,我等到了東平府!這湖乃是東平湖,不是梁山泊。我等還需向南走,才能到達梁山泊。”
郁保四摸了摸他的大肚子,皺眉說道:“那梁山怎的這般鳥遠?老爺我都走了半日了,還未看到梁山泊的水!兄弟們都饑渴交加了,得尋個所在吃飽喝足,再上路不遲。”
聽了郁保四的話,他身后一個心腹嘍啰突然指著東平府城墻外的一排木棚說道:“哥哥,你看!那前方莫不是官府又在賑災發放飯食?不如我等也去那里吃?”
郁保四定睛一看,果然有許多災民從那木棚處捧著碗走了出來,蹲坐在城墻的墻根下吃食,看來又可以帶領著手下這幫人去吃白食了!
……
東平府城墻的西門外,官府新搭建了一排高大的木棚。不過,這木棚卻與陽谷縣外用來施粥的粥棚不同,這是東平府兵馬都監董平用來招募禁、廂軍的募兵棚。
北宋朝自宋太祖趙匡胤稱帝建國之后,主要實行募兵制。招募對象多為災荒饑民,并實行災年招募饑民為兵的養兵制度。這般做的目的,主要就是防止受災的流民聚眾鬧事,揭竿而起,動搖朝廷的統治。
宋太祖趙匡胤就曾經總結說道“吾家之事,唯養兵可為百代之利,蓋兇年饑歲,有叛民而無叛兵,不幸樂歲變生,有叛兵而無叛民。“
趙匡胤認為這樣的災年招募饑民為兵的養兵制度,有利于鞏固朝廷的統治根基,消除動亂之源。
北宋朝,除了災年招募饑民為兵之外,還鼓勵營伍子弟接替父兄當兵,或以罪犯充軍,兵源缺乏時,也抓民為軍。一經應募,終身為伍。
北宋規定,諸路募兵由長吏或都監施行,以“兵樣“或“木挺“為標準,選壯健者充禁軍,其短弱者充廂軍。
新兵入伍,即在臉部或手臂刺字,以標明軍號,故招募又稱招刺。其家屬可隨住軍營。
宋軍實行揀選制度,每年春秋按上、中、下三等標準進行訓練考核。壯健有武技者,可由廂軍升禁軍,武技出眾者,優給賞物,可補闕階官。武技不及下等者,馬軍降為步軍,又不及則降為廂軍。老弱者或降低級別,或削除軍籍,或降充“剩員“和供軍中雜役。
禁軍、廂軍以及土軍,一般60歲退役,其衣糧供給減半。陣亡軍士家眷有撫恤,傷殘也有安置的規定。
宋太祖趙匡胤建立的募兵制在北宋初期表現出極強的生命力,對社會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