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驕陽將朱雀大街熔成流動的金河,道旁槐樹的葉片卷作焦邊,蟬鳴如沸湯般從宮墻瓦縫傾泄而下,撞在行人竹編斗笠上碎作星點。自馬超率西涼鐵騎入主長安已逾半載,宣政殿前的青銅麒麟被曬得發燙,龍尾處猶存圍城時箭矢擦過的白痕,此刻正與檐角新掛的藿香香囊一同在熏風中輕顫,香囊絲線繡著的"平安"二字,已被暑氣蒸得微微發皺。
馬超案頭的軍報堆疊如小山,最頂層的羊皮紙正被燭火映出細孔――李儒快馬送來的密信已被朱砂批閱得墨跡斑斕,封蠟上"張魯歸心"的字跡旁,硯臺里的徽墨泛起細泡,恰似長安街頭悄然蔓延的流:說書人敲著醒木講"麒麟現世",茶肆里天師道的黃冠弟子捏著符水低語"天命歸涼",連酒肆胡商的銅鉦聲里,都隱隱透著"梁王應讖"的韻律。
而密信未書的玄機,正藏在八百里外的漢中古道上,李儒的使節隊伍正在行進。之前一起出使華雄與張任的,以及同往的5000騎兵,已經被李儒安排留在漢中接手軍務加固城防,取而代之的使節隊伍里,張魯的親弟張衛勒著高頭大馬,鞍韉鑲嵌的南鄭美玉在烈日下灼人眼目,身后跟著的二百輛花軺車吱呀作響,車廂帷幔繡著的并蒂蓮紋,被汗水浸得變了顏色。
最令人矚目的是隊伍中段的三乘鎏金犢車,車窗蒙著的鮫綃紗被風吹起時,隱約可見車內端坐的身影:左首車中是姿顏俊美的張琪瑛,默默的在想著心事;右首車簾縫隙露出點翠頭面的冷光,張符寶正撥弄著腰間的天師道符,與一旁護衛的二哥張貴聊著天;居中那乘用蜀錦蒙頂的犢車最是奢華,車轅雕刻的鴛鴦戲水紋上,還掛著甄宓未及收起的繡繃,絲線尾端墜著的珊瑚珠,與車駕后跟著的萬余漢中精兵甲葉,撞出同頻的輕響。
當這支載著嫁妝的隊伍行至霸水河畔時,長安皇宮偏殿的銅鐘正撞出辰時三刻。這處偏殿早已被改為議事廳,馬超摩挲著案頭未啟封的聘禮清單,指腹碾過封皮上"張魯敬呈"的朱印,忽然聽見階下校尉稟報李儒車隊已至城外。他望向窗外被烈日蒸騰的有些打卷樹葉,全然不知李儒密信里漏寫的那筆――張魯送來的不僅是甄宓,還有漢中盆地蒸騰的暑氣里,漢中太守、天師道天師張魯的兩個親生女兒。
馬超聽了匯報,不禁動容,猛地站起身來,袍袖帶得案上軍報嘩嘩作響。"快,傳我將令,"他聲音里透著興奮,"文武百官隨我一同出城,迎接李儒先生!"想到李儒此次出使漢中,勞苦功高,硬是說動了天師道張魯誠心歸降,馬超心里滿是贊嘆,"先生真乃奇才,連張魯都這般賣力氣,把我的聲勢造得足足的,可見先生的本事!"
他又轉頭吩咐親衛:"去,把白兒叫來。"馬超心中暗道"隊伍里有那甄宓,讓董白先過來見見,日后相處也方便些。"
說起董白,這陣子她可沒閑著,天天盯著擴建涼王府。原本的府邸如今成了王府,先是要添上馬超母親和妹妹的住處,現在又要給甄宓,還有莎莉兒母子騰地方,只能一遍遍地擴建。接到消息,董白趕緊放下手里的圖紙,心里好奇得很,也帶著三分不服:"哼,看他那急吼吼的樣子,也不知讓他朝思暮想的人兒,到底有多明媚動人?"
不多時,馬超已率領西涼文武官員,來到長安城外等候。陽光下,隊伍整齊排列,馬超望著遠處揚起的煙塵,心里想著李儒的功勞,又想著即將見到的甄宓,臉上不由露出期待的神色。董白站在一旁,看著馬超那滿是期待的眼神,稍微撇了撇嘴,隨即又中暗笑自己這是怎么了?
六月的灞橋被驕陽曬得發燙,橋面上密密麻麻的人群簇擁而來,馬蹄聲與車轱轆響攪得塵土飛揚。打頭的李儒撩開車簾,花白的胡須上還沾著漢中的風塵,身旁張魯的弟弟張衛雙手捧著個朱漆木匣,匣蓋上的銅鎖在日光下閃閃發亮。
隊伍剛停穩,李儒便帶著張衛等人上前行禮。馬超快步走下石階,伸手將李儒扶起,語氣里滿是感激:"先生一路奔波,真是辛苦!這次能說動張魯歸降,全靠先生費心啊!"李儒聽了,眼神有些閃爍,先偷偷瞄了眼馬超,又扭頭看看站在一旁的董白――只見她睜著好奇的眼睛,正打量著隊伍里的人,便趕緊低下頭,搓著手笑道:"大王重了,老朽不過動動嘴皮子,算不上辛苦。"
說著,他連忙把身邊的張衛往前一推,對馬超說:"大王,這位是漢中太守張魯的親弟弟,張衛真人。"張衛見狀,立刻躬身將木匣呈上,聲音恭敬:"天師道護法張衛,拜見大王。這是天師道的印信,家兄特意命我送來,以表歸順之心。"馬超含笑接過木匣,輕輕扶了扶張衛的手臂,溫聲說:"張真人一路辛苦,回去替我多謝張天師的心意。"
此時橋風吹過,掀起董白的衣袖,她趁機往隊伍后面瞧了瞧,心里正琢磨著那個叫甄宓的女子在哪兒。李儒瞅見她的小動作,嘴角不易察覺地抽了抽,趕緊扯開話題說起漢中的風土,只是那眼神時不時瞄向董白,像是藏著什么心事。灞橋下的流水嘩啦啦地響,映著橋頭眾人的影子,把這六月的暑氣都襯得有些沉甸甸的。
六月的灞橋被驕陽烤得發燙,橋面上騰起的熱氣將人影蒸得扭曲。張衛弓著背捧上朱漆木匣時,匣蓋縫隙滲出的香蠟味混著塵土,嗆得馬超下意識瞇起眼。"大王請看,"他掀開匣蓋的手微微發顫,珍珠翡翠堆成的小山里,一方蜀錦帕子壓著張魯親筆的禮單,"這是天師道為迎親備下的薄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