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悄然流逝,興平三年就在這紛爭中度過,興平四年,公元194年到來。
    元朔正日,長安城中晨光熹微,整座皇城在金色光輝的籠罩下,顯得莊嚴肅穆,處處彰顯著皇家的威嚴與神圣。
    太極殿內,紅燭高燒,香煙裊裊。漢靈帝劉辯身著華麗的龍袍,端坐在巍峨的龍椅之上,龍袍上繡著的五爪金龍在燭光下熠熠生輝,仿佛隨時都會騰空而起。他頭戴冕旒,垂下的玉珠隨著他的動作輕輕晃動,發出清脆的聲響,更增添了幾分莊重之感。劉辯目光深邃而堅定,神色中既有歷經風雨后的沉穩,又有對未來的期許,那眼神掃視著下方群臣,仿佛能洞察每個人的心思。
    朝會鐘聲悠揚響起,渾厚的聲音在宮殿間回蕩,余音不絕。隨著鐘聲落下,文武百官身著朝服,整齊有序地步入大殿。他們步伐沉穩,神色恭敬,按照官職大小依次排列,整個朝堂瞬間安靜下來,只聽得見衣袂飄動的細微聲響。
    朝會伊始,一名傳令官疾步上前,雙手高高捧著戰報,單膝跪地,聲音洪亮地說道:“啟稟陛下,前線戰報傳來!”他的聲音打破了朝堂的寂靜,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
    戰報首先提及袁紹與公孫瓚的戰場局勢。兩方對峙已久,互有勝負,戰場形勢依舊處于膠著狀態。公孫瓚憑借劉備和呂布的支持,在兵力與謀略上稍占上風,袁紹則顯得有些吃力,戰場上你來我往,僵持不下,局勢依舊撲朔迷離,令人難以捉摸。
    而袁術這邊的消息卻令人振奮不已。周瑜在九江郡的攻勢銳不可當,他巧妙布局,率領大軍不斷沖擊著袁紹的腹地。捷報頻傳,一封封戰報如雪片般飛來,上面詳細記載著每一場戰斗的輝煌戰果,袁術的軍隊被打得節節敗退,腹地百姓人心惶惶,不得安寧。馬超在汝南與張勛的對戰中也毫不遜色,他勇冠三軍,指揮若定,打得張勛丟盔棄甲、狼狽不堪。只是宗親劉繇在豫章城一戰中表現欠佳,被袁術的大軍攻破城池,實在令人感到遺憾。但總體而,天下局勢正朝著有利的方向發展,勝利的天平似乎正逐漸向大漢傾斜。
    劉辯靜靜地聽完戰報,臉上的表情沒有太大波動,但他的眼神中卻透露出一絲欣慰。他微微抬起頭,目光望向大殿的穹頂,似乎在回憶著往昔那段艱難的歲月。片刻后,他緩緩開口,聲音低沉而有力,仿佛穿越了時空的隧道,帶著無盡的滄桑:“朕初登大位,便逢董卓之亂,那時山河破碎,社稷飄搖,朕日夜憂心,食不知味,寢不安席。如今能穩坐朝堂,局勢漸趨安穩,一路走來,實在是艱辛萬分。”他的話語間滿是對往昔艱難歲月的追憶,每一個字都仿佛蘊含著無數的故事。
    眾文武大臣紛紛出列,整齊劃一地跪地高呼:“陛下圣明!此乃陛下仁德所致,大漢在陛下的治理下,必將迎來中興!陛下實乃中興之主,恩澤萬民,福佑社稷!”一時間,朝堂上贊頌之聲此起彼伏,不絕于耳。那聲音響徹大殿,仿佛要沖破云霄,向世人宣告大漢的復興即將到來。
    司徒王允上前一步,雙手捧著笏板,恭敬地說道:“陛下即位以來,殫精竭慮,運籌帷幄。每一個決策都深思熟慮,每一次謀劃都高瞻遠矚。如今局勢向好,實乃陛下洪福齊天,這是上天對陛下的眷顧,也是我大漢之幸啊!”他的話語充滿了對劉辯的敬仰和贊譽,眼神中流露出忠誠與堅定。
    太尉楊彪也緊接著出列,跪地說道:“陛下以天下蒼生為念,一心振興漢室。日夜操勞,不辭辛苦。如今各路戰事雖未完全平定,但已有轉機,皆賴陛下英明決策。臣等愿肝腦涂地,輔佐陛下成就大業,重振大漢雄風!”他的聲音堅定有力,表達了自己對劉辯的忠誠和為大漢效力的決心。
    劉辯微微頷首,眼中流露出欣慰之色。他看著滿朝文武,心中涌起一股豪情壯志,仿佛看到了大漢復興的曙光正在前方閃耀。在這元朔正日,萬象更新之際,一切都充滿了希望,而他將帶領著大漢走向更加輝煌的未來。
    這一切,看似巧合,實則是天子劉辯精心布局的結果。他端坐在龍椅之上,神色平靜,內心卻如洶涌的暗流。今日這些奏報來得如此及時,并非偶然,而是他有意為之。他就是要向朝堂上那些舊臣們展示自己的實力,揮動這堅硬的拳頭,讓那些暗中與世家豪族勾連、暗通款曲的大臣們心生忌憚,敲響一記沉重的警鐘。